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欧美r_日本黄色三极片_亚洲综合第一欧美日韩中文_337p日本大胆欧美人术艺术69

人物:莫與京

共 3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粵允矣。于昭圣唐。天子中興。拓跡開統(tǒng)。乃建皇極。握乾符。驅(qū)駕百靈??傹R萬類。貴與天乎比壽。富與地乎侔資。日月回薄。以淑清告象。陰陽變通。以樂和乘氣。龍不隱德。鳳不潛靈。懷生之徒。根著之物。咸遂其性。固能使河海靜默。宇宙文明。舊物維新。昌圖啟旦。大定禮樂。戢藏干戈。人學(xué)而還淳。刑措而不用。覆燾之恩溥。生育之理足。于是邑老田父。擊壤而歌。張掖而舞。顧而為頌曰??翟仗迷?。乃圣乃神。代有非常之主。必有非常之臣。非常者。所謂殊尤杰出。與時偕運。則我賢令盧公其人焉。古曰圣主得賢臣。今見之矣。百里令長。親人之要者也。煩劇所鐘。賢良是責。故有四科堂室??赘ΨQ乎冉求。三國股肱。趙武知乎邢伯。應(yīng)星雷而鎮(zhèn)風雨。類父母而若神明。鄭產(chǎn)之開喻獲禽。魯恭之垂仁及獸。循聲流于簡牘。良政在于歌謠。斯焉取斯。之子之遠。若乃張英風于上國。宣懿范于中都。允升大猷。厥有成績。休光終不圉。盛德莫與京。觀其化焉。則盧公之心可知矣。公名正道。字真直。范陽人。昔元年景辰。上帝甄其九萬。正月甲子。太公課其八百。漢祖以同日相愛。利建藩維。魏祖以馀風可嘉。聿推楨干?;蚯逄摱Y典。早識張華。或文思而發(fā)詩書。深知越石。曾祖昌衡。隋金州刺史儀同三司太子左庶子。風神澹雅。經(jīng)史該博。宣六察而馳熊軾。翊三善而列鳳條。德為人表。行為士則。祖寶素。隋晉州別駕。有禮有法。于紀于綱。得管輅之清談。發(fā)王祥之雅詠??及矇邸;食⒋蠓蛳逯菟抉R綿州長史。蘭芬桂紫。月鑒霜明。珠皋則洗幘擅奇。玉壘則題輿緝化。公五行秀氣。五色淳光。忠肅恭懿以立身。孝敬溫良以行已。涵珠孕璧。懸闞澤之高名。舞柏吟松。動嵇康之逸韻。文史足用。方朔之言有徵。器宇難量。叔則之才可覿。解褐調(diào)為冀州信都縣主簿。轉(zhuǎn)絳州太平縣丞。長河之間。彼汾之曲。朱鉤理劇。黃綬安卑。鴻漸于磐。鶯遷于木。敕授陜州司士參軍。又改汴州浚儀縣令。佐襜帷于陜服。式允清嚴。綰銅墨于梁城??朔蠖餍拧N一式B膺丕業(yè)。嗣守珍期。明一之徽號聿崇。凡百之榮階式敘。神龍元年。制加朝散大夫。隨班例也。居無何。制為洛州新安縣令。又改滎陽縣令。爾其索亭舊邑。滎澤奧區(qū)。郊連北制。地按東里。上躔鶉火。旁控龍泉。神州則帶河溯洛。洪漕則通江達海。五方云湊。公驟私奔。百族星稠。邀時射利。盤根錯節(jié)。允屬于升卿。先教后刑。必推于季子。公下鳧舄。用牛刀。承天理人。以居其職。尊五屏四。以制其范。開道途焉。設(shè)堤防焉。陳之以禮樂。導(dǎo)之以德義。宣柔嘉。恤孤寡。去末返本。利用厚生。至為濟濟庠塾。莘莘冠履。王渙之勸率佐吏。范寧之惠養(yǎng)生徒。人識廉讓之儀。家行俎豆之禮。其崇學(xué)有如此者。龍鱗促務(wù)。馬骨攘災(zāi)。就穡占于五星。納稼詳于十月。子奇之鑄器。童恢之易牛。其勸農(nóng)有如此者。持寬濟猛。以禮代刑。兩造盡其根源。五聽窮其詞色。穿窬自息。請托不行。歸遇臘之囚。原復(fù)讎之罪。桴鼓罕施于道路。桎梏無用于狴牢。其政令有如此者。貌年巡戶。定賦徵徭。情偽必探。高卑咸若。心同懸鏡。自辨妍蚩。手類持衡。不差輕重。其平直有如此者。果行育德。循巳正身。徐邈之有常。石奮之無潤。冰壺載潔。塵甑自空。其清白有如此者。入其境則田疇自墾。草萊盡辟。此恭敬以信。故其人盡力也。入其邑則墻屋甚完。樹木甚茂。此忠信以寬。故其人不偷也。至其庭府。吏甚清明。諸下用命。此明察以斷。故其政不擾也??芍^季路為宰。復(fù)在于斯。任人以逸。從諫如流。耳目平而心氣和。四肢全而百工理。父事三人以教孝。兄事五人以教悌??芍^子賤為宰。復(fù)在于斯。固以得良吏之要津。行古人之至道。頃者年谷不登。時雨未降。圣皇減太官之膳。出幽圄之囚。是歌云漢之詩。式備山川之禱。恐一物之失所。慮百姓之阻饑。徙有之無。遂起汛舟之役。賑貧救乏。爰行發(fā)廩之施。公上祗元澤。下罄丹誠。家到戶至。裒多益寡。優(yōu)之柔之。撫之育之。里詠途歌。人安俗泰。雖云行載沐。旋符以夜之期。而風教特隆。寔荷如春之德。導(dǎo)揚庶美。字育偫氓。惠化所以周洽。風流所以藉甚。豈直王譚在職。時叟號其無雙。張既臨官。京輔稱其第一而巳。河南道巡察使衛(wèi)州司馬路敬潛以政術(shù)尤異奏聞。使乎使乎。得其人矣。是知韓棱之飛章已奏。徵入有期。焦貢之行雨載馳。愿留難遂。丞馬據(jù)主簿解伯宗尉高賁司馬昭道等。并千將重寶。新甫貞柯。道可濟時。位不充量。溟海即鯤鵬所化。枳棘非鸞鳳所棲。翊贊多方。聲華有裕。望逸驥而將遠。撫留犢以增傷。孤我德而無鄰。勞我思而無極。爰有等慈寺頭陀逸僧識法師。俗姓桑氏。漢丞相之后秀也。天稟聰偉。生而俊奇。發(fā)愿為國。敬造阿彌陀石碑像。并頌圣德。及鑄神鐘。鄉(xiāng)人前巴州曾□縣尉劉虔獎錄事王虔福常守一佐史里正等?;螋⒗t著族。夙勞州郡之班?;蛉柿x在躬。暫屈鄉(xiāng)閭之任。耕田鑿井。遭圣主之休明。孝道忠規(guī)。受君子之名教。以為叫丹閽而一借。未達由衷。樹翠碣而長懸。方存相質(zhì)。惠我無疆之澤。徽烈允光。思君不樂之情。德音何已。殷溝作頌。文在茲乎。其詞曰。
大地山河,中天朝市。
玉帛萬國,子男百里。
惟索之亭,惟京之水。
膴膴原隰,森森□梓(其一)(一章)

粵茲撫字,須彼仁賢。
俗之化者,君之宰焉。
操我利器,亨我小鮮。
聞歌下邑,舞洽重泉(其二)(二章)

其政不嚴,其儀不忒。
秩秩詩禮,光光道德。
爰務(wù)耕桑,罕施徽纆。
無偏無黨,有典有則(其三)(三章)

琴鳴宓賤,花發(fā)潘仁。
俸惟計日,甑乃生塵。
視人如子,臨事若神。
秋鷹坐化,瑞雉行馴(其四)。(四章)

自冬徂春,密云不雨。
曲降絲綍,載傾敖庾。
沐蘭奠桂,救病濟窶。
旋感月離,方期歲取(其五)(五章)

祝良何德,汲黯何功。
達望千載,寧踰一同。
既流膏雨,克播循風。
聲聞于外,化協(xié)于中(其六)。(六章)

鳳使載揚,驥途攸展。
芳菊無絕,甘棠勿剪。
式紀清芬,爰憑翠篆。
歌詠不足,聊稱其善(其七)。(七章)

昔申伯翰周。降神于維岳。仲父匡晉。演慶于筮淮。而猶見美詩人。騰芳史冊。豈比夫神明積高之壤。百二懸隔之都。三峰發(fā)地而削成。九派浮天而噴激。炳靈毓粹。奕葉生賢。括宇宙而稟和??偤由蕉N秀。莫與京者。其惟郭宗乎。其先蓋出周之虢叔。虢或為郭。因而氏焉。代為太原著姓。漢有光祿大夫廣德。生孟儒。為馮翊太守。子孫始自太原家焉。后轉(zhuǎn)徙于華山之下。故一族今為華州鄭縣人。夫其筑臺見師。瘞子致養(yǎng)。家承金穴之貴。政有露冕之高?;蛘芑蛑\。或肅或乂。皆海有珠而鳥有鳳也。閥閱之盛。其流益光。隋有金州司倉諱履球府君。懋其德輝。不憎下位??艘褟?fù)禮。州邦化焉。篤生唐涼州司法諱昶府君。能世其業(yè)。以伸其道。遠近宗之。不隕厥問。生美原縣主簿贈兵部尚書諱通府君。清識澈照。博綜偫言。始登王畿。郁有休稱。道悠運促。靡及貴仕。垂于后昆。沒而見尊。是生我諱敬之府君。府君幼而好仁。長有全德。身長八尺二寸。行中絜矩。聲如洪鐘。河目電照。虬須猬磔。進退閒雅。望之若神。以仲由之政事。兼翁歸之文武。始自涪州錄事參軍轉(zhuǎn)瓜州司倉雍北府右果毅。加游擊將軍申王府典軍金吾府折沖兼左衛(wèi)長上原州別駕。遷扶州刺史。未上。除左威衛(wèi)左郎將兼監(jiān)牧南使渭吉二州刺史。侍中牛仙客韙君清節(jié)。奏授綏州。遷壽州。累加中大夫策勛上柱國。以天寶三載春正月十日。遘疾終于京師常樂坊之私第。春秋七十有八。乾元元年春二月。以公之寶允開府儀同三司司徒兼中書令上柱國汾陽郡王曰子儀有大勛于王室。乃下詔曰。故中大夫壽州刺史郭敬之。累君子之行。毓達人之德。才光文武。政美中和。生此大賢。為我良弼。頃以孽胡稱亂。黔首罹殃。朕于是郁興神武之師??藪邫贅屩畡?。而子儀帥彼勁卒。赫然先驅(qū)。取京洛如拾遺。剪兇殘猶振槁。功存社稷。澤潤生人。是用寵洽哀榮。義申存歿??少浱!S趹颉sw含宏之素履。秉沖邈之高烈。言必主于忠信。行不違于直方。清白為吏者之師。死生敦交友之分。端一之操。不以夷險變其懷。堅明之姿。不以雪霜易其令。用情不間于疏遠。泛愛莫遺于賤貧。拳拳服膺。終始靡二。故所居則化。所去見思。人到于今稱之。斯不朽矣。傳曰。德盛必百代祀。其有后也宜哉。恭惟令公。先皇之佐命臣也。少而美秀。長而瑰偉。姿性質(zhì)直。天然孝悌。寬仁無比。騎射絕倫。所蒞以清白見稱。居常以經(jīng)濟自命。弱冠以邦鄉(xiāng)之賦。驟膺將帥之舉。四擢高第。有聲前朝。三為將軍。再守大郡。累典兵要。必聞休績。天寶末。安祿山反于范陽。令公以節(jié)度使擁朔方之眾。圍高秀巖于云中。破史思明于嘉山。先帝之幸朔方。赴行在于靈武。擊同羅于河曲。走崔乾祐于蒲坂。今上之為元帥也。首副旄鉞。會回紇于扶風。摧兇寇于汶水。追馀孽于陜服。長驅(qū)河洛。弼成睿圖。再造生靈??饲逄觳?。乂函夏之未乂。安天下之不安。一年之間。區(qū)宇大定。丕休哉。徒觀其元和降精。間氣生德。感星辰而作輔。應(yīng)期運以濟時。忠于國而孝于家。威可畏而儀可象。盛德繄物。寬仁厚下。用人由已。從善如流。沈謀秘于鬼神。精義貫于天地。推赤誠而許國。冒白刃以率先。電擊于云雷之初。鷹揚于廟堂之上。凡二歷鼎司。兩升都座。四作元帥。九年中書。歷事二圣而厥德維懋。易相二十而受遇益深。蓋尅復(fù)上都者再。戡定東京者一。其馀麾城摲邑。得雋摧鋒。亦非遽數(shù)之所周也。信可謂王國虓虎。生人蔭庥者歟。非太保之邁種不孤。則何以鐘美若是。況乎友于著睦。矕龍虎者十人。貽厥有光。紆青紫者八士。勛庸舉集。今古莫儔。昔奮號尊榮。紅粟才沾于萬石。惲家全盛。朱輪不出于十人。繇我觀之。事不侔矣。于戲。清廟之興。所以仁祖考。鴻伐之刻。亦以垂子孫。爰創(chuàng)制于舊居。將永圖而觀德。中堂有侐。丕構(gòu)克崇。感霜露而怵惕以增。敘昭穆而敬恭斯在。庶乎觀盥禺若。既無斁于永懷。入室僾然。必有覿乎其位。哀榮既極。情禮用申。仁人之所及遠哉。孝子之事親終矣。豈唯溫溫孔父。遠稱讒鼎之銘。穆穆魯侯。獨美龍旂之祀。其詞曰。
郭之皇祖,肇允虢土。
逮于后昆,實守左輔。
徙華陰兮(其一),(一章)
源長流光。
施于司倉,涼州兵部。
克熾而昌,載德深兮(其二)(二章)

篤生太保,允懋厥道。
神之聽之,永錫難老。
式如金兮(其三),(三章)
于穆令公。
汾陽啟封,文經(jīng)武緯。
訓(xùn)徒陟空,簡帝心兮(其四)。(四章)

含一不二,格于天地。
愷悌君子,邦之攸塈。
貊德音兮(其五)(五章)
芝馥蘭芳。
羽儀公堂,子子孫孫。
為龍為光,鏘璆琳兮(其六)。(六章)

乃立新廟,肅雍允劭。
神保是聽,孝思孔炤。
亶居歆兮(其七)(七章)
乃立高碑。
盛美奚?,日月有既。
徽猷永垂,映來今兮(其八)。(八章)
南踰召伯埭,北望高郵城。
舍舟陟平陸,散策舒羈情。
蕭條原野迥,寒日慘光晶。
行行止叢祠,虛堂走鼯鼪。
不知誰氏子,中坐莫與京。
父老告我言,斯女志堅貞。
馳驅(qū)喪亂馀,與嫂同晨征。
迫暮不得還,沮洳聚蚊虻。
嫂居耕夫舍,女宿野嬛嬛。
失節(jié)泰山重,視死鴻毛輕。
黎明筋己露,遍體膏血赪。
廟食崇象設(shè),春秋潔粢盛。
我聞父老言,感慨淚如傾。
猗嗟五代時,鼎沸紛戰(zhàn)爭。
廣陵行密據(jù),民饑日搶攘。
刲剔掛屠肆,何異牷與牲。
孫儒入高郵,驅(qū)民以為兵。
貞女蕙蘭質(zhì),肯同蕭艾榮。
緬惟丁斯時,辟地故遠行。
寧甘野宿死,不就有幃生。
白玉豈受污,歿身垂令名。
矯矯長樂老,喪亡亦屢更。
四姓歷十君,靦然秉鈞衡。
所以米外史,穹碑勒新銘。
謝君雅好古,模拓比瑤瓊。
賦詩悼貞烈,字字鏘金聲。
俛仰舊游時,國內(nèi)尚承平。
荏苒三十年,繁華變榛荊。
豈無青云士,徇國輸忠誠。
卻憐偷生者,犬豕加簪纓。
掩卷三太息,青燈照孤檠。
使君別去重傷情,綠酒紅亭復(fù)送行。
染翰欲成鄉(xiāng)國句,愁心何處柳州城。
藤陰洞古云中黑,月色峰高浪里明。
卻笑著書終日者,閉門花縣嘆浮生。
束發(fā)自龜勉,所志非浮榮。
辨涂慎所之,擇術(shù)居其貞。
魏魏云谷翁,紹孔明六經(jīng)。
群書萬卷破,奇功一原并。
自從子輿來,倬絕莫與京。
如何取徑子,繁弦亂中聲。
計身亦誠便,畔道非所寧。
我來拜闕里(考亭為南閩闕里),齋心矢其誠。
歸軫探神奧,發(fā)軌謹門庭。
董道而不豫,聊以拙自成。
入遼陽城 其二 明末清初 · 趙緯韓
七言律詩
遼陽都會冠諸營,復(fù)柵重關(guān)莫與京。
日落亭臺收纛節(jié),塵迷阛阓沸歌笙。
將軍號令風霆肅,天子仁恩雨露成。
共說單于遠遁走,今秋防戍不添兵。
詠菊 其六 明末清初 · 趙緯韓
七言律詩
庭前甘菊最知名,湘岸陶籬莫與京。
萬朵玲瓏畫猶活,千叢燭耀夜還明。
清香滿院群仙下,嫩色薰天彩暈生。
富貴倘來吾亦得,此間真樂果誰爭。
愛子瑚璉器,藉藉擅才名。
一鳴登大科,世人莫與京。
如何賦命薄,落魄江湖行。
貧病日相侵,未老白發(fā)生。
海大魚賦 明末清初 · 趙緯韓
余讀雋永,癖于齊策。
至于海大魚之說,未嘗不掩卷而太息。
曰夫君之有過,臣必諫之。
諫而能改,是謂善諫。
雖豚魚木石之皆可感,況人心之不昧。
肆引君而當?shù)?,貴轉(zhuǎn)禍而為福。
故規(guī)諷之非一,在連類而引物。
言罷,潛心蠹簡,揣摩今古。
沈吟不足,援筆成賦。
其辭曰:昔齊宣王有弟曰嬰,翩翩濁世蓋世豪英。
茅分于薛,寵莫與京。
勢逼諸侯,權(quán)傾列國。
是宜殫竭心膂,夾輔公室。
詘縱橫之辯士,贊仁義之鄒軻。
席九合之馀威,紹營丘之遺化。
奈何爭名涇陽,擬富魏冉。
瘠公肥私,不奪不厭。
忘君王之孤立,置國事于度外。
阽宗社于朝露,孰根本之庇衛(wèi)。
尾將難掉,肢大于脛。
將欲圖鞏基于湯沐,作金湯于一境。
鳩土石而筑斯,疲萬姓于奔命。
謂我薛之世有,庶圖存于永久。
于是謳呈皤腹,戒深讎保。
雖孱滕之甚恐,奈強秦之伺釁。
人皆莫欲,公遂拒諫。
爾乃左執(zhí)鬼中,右持殤宮。
戒門以絕,勿使之通。
謀臣卷舌,策士緘口。
客有請進三言,益一則烹。
公和顏色,虛坐而迎。
客入而拜曰:海大魚,遂趨而出。
公甚怪之,請畢其說。
客曰:敬諾。
若有巨魚,縱于大壑。
目若日月,鬐如山岳。
掀鬣則風雷霍忽,掉尾則天地晦塞。
鯨龍奔走而莫抗,鳣鮪倒側(cè)而潛伏。
豫且安敢施其網(wǎng),任公不能投其犗。
時從容而出游,孰有患于銜索。
及夫隨波游戲,蹴浪出沒。
忘洪濤之深淺,忽蕩漾而失水。
橫長身于平陸,隔波濤于尺咫。
將無救于蟻侵,遑有羞于蚖肆。
雖厭食于浙童,顧何補于魚樂。
物雖分于彼此,理無間于得失。
噫公子之有齊,若此魚之處海。
何忘本而思末,乃遺內(nèi)而居外。
況筑城而動民,致青齊之顛覆。
蕞一隅之彈丸,徒見擒于大敵。
毛安傅于無皮,城造天而何益。
盍思夫強干而弱枝,反役志于大其都。
倘鄰寇之大膊,并七十而夷屠。
豈此城之尚保,君獨存兮焉恃。
誠不可以脫淵,與大魚而奚異。
言未卒,公瞿然駭之。
灑然異之曰:余不敏,自恃強圉。
意崇墉之設(shè)險,若固有于永世。
彼門下之諓諓,豈深思乎大計。
咸拂辭而擊排,故余聽之邈邈。
今聞至論,霍然冰釋。
微子之言,吾其魚矣。
乃命輟之,祛其儲胥。
歡騰一域,慶浹全齊。
竟使策獻五管,謀甚七珥。
封鄒忌而克魏,隘楚儲而得地。
舉子文而樹后,善貌辯而復(fù)位。
利說道而管齊,與宗社而俱血。
由當日之善喻,保后裔于三窟。
嗚呼,人誰無過,能改者善。
改過之道,必資于諫。
雖盈庭之有言,鮮有倫而有脊。
徒謇諤而逆耳,祗招殃而沽直。
必也法莊游藩,師墨抵巇。
與天為徒,掩其忌諱。
懿荀息之警語,多晏嬰之規(guī)箴。
此齊客之所以得其旨而入則鳴,能繩愆而弼違,俱得其歡心者也。
獨惜乎言貴得正,辭必忌諱。
淳于滑稽,圣人斥之。
朔皋詼諧,君子羞之。
彼客言之三字,得不幾于徘優(yōu)。
雖善道而廓迷,豈知乎陳善閉邪之道歟。
我固知靖郭之聚客,盡權(quán)謀而術(shù)數(shù)。
垂馀教而肯構(gòu),蓋貽厥之有故。
玆孟嘗之魚客,僅一人于雞狗。
雖然,世無史魚,圖有鸞徼。
般紛紛諛佞之盛習,孰迨往而無詔。
偉若人之魚諫,溯往牒而罕覿。
顧何論其言之正不正乎,深有取于薛公之弗咈也。
子墨客卿,問于翰林主人曰:若知夫諫君之道乎。
天蓋高縱難測兮,有寸誠可以固矣。
龍為蟲可擾狎兮,批尺鱗必至死。
是以得其道者,則君格而國以昌。
失其道者,則身誅而國隨亡。
此所以韓非作說難,戒盡言于游士。
蘇公著諫論,勉忠告之以智。
噫,不可無是諫,亦不可遽是諫。
主人曰:然。
史取諤諤,易貴謇謇。
固正言在不諱兮,奚暇含容而俯仰。
客卿曰:否。
梅伯為醢兮,無奈暴君之革命。
比干受剖兮,何益淫主之亡國。
故以幾以諷之有道兮,其為諫也不一。
主人曰:然則何如,斯可謂得幾諷之道乎。
客卿曰:唐有柳子,憲后攸臣。
其諫也筆,憲所格焉。
不喻道而喻筆,偉茲諫之可法。
主人曰:愿承其槩。
曰:唯唯。
柳公之筆,希代之跡。
巧合玄關(guān),一天雨粟。
妙符神機,滿紙風雷。
金繩鐵畫,蛇走龍回。
玉索銀鉤,鬼泣神驚。
張草李入不足比兮,王毫鐘墨兮莫與京。
宜為世法,乃動帝目。
故其副愛州,未瓜而催召。
自公虛座近密,寵以翰林,盛以玉堂。
每一進書,褒美未央。
鳳閣焚草,數(shù)幅短章。
龍顏含笑,一唱三嘆。
忽一日,天子乃廷召面褒曰:看卿筆法,見聞所罕。
行行骨力,字字精神。
曲得規(guī)度,工造真元。
意匠慘憺兮,巧刮造化之窟。
神馬恍惚兮,細入秋毫之末。
蓋鬼神之或助,豈人力之所及,何由而至于此乎。
始為朕略陳其術(shù),于是柳子乃拜手稽首進曰:臣請為陛下敬喻用筆之道。
夫心者,君也,一身之天君。
手者,臣也,一身之良臣。
筆毫者,尖奴。
字畫者,政事。
是知出令者,君也。
行君令,致尖奴者,臣耳。
君不出令,則雖有臣,不得自專。
臣不致令,則雖有奴,不得自先。
政何由成,國不能國。
然則心與手謀,手與筆合。
畫縱點橫,字排行直。
豈非言以盡心,文以盡言。
言固是心,文固是言。
所以有紛萬事,一心之原。
心正則手正,手正則筆正。
心不正則手不正,手不正則筆不正。
行不成行,字不成字。
毫釐千里,一操舍際。
是故,其操筆也,非操筆也,乃操心也。
其秉筆也,非秉筆也,乃秉心也。
于以染之揮之兮無不中規(guī),于以摸之寫之兮各得其宜。
于是一心正一畫正,一畫正一字正。
一字二字千萬字兮,無不一出于正。
一行二行千萬行兮,亦無不一合乎正。
然則右軍之寫道經(jīng)也,心在博白鵝,則其字不正。
安石之寫鄰□也,心在于索高價,則其字不正。
故古之持是筆者,莫不反心而求正。
心為表筆為影兮,表端而形無不直。
心為響筆為應(yīng)兮,響速則應(yīng)無不急。
乃知圣人之書兮圣人之心也,小人之書兮小人之心也。
以書永心,心焉廋哉。
以心求人,人焉廋哉。
故彼八卦九疇具萬理兮,乃羲禹體天生物之心也。
誅奸諛于既死,發(fā)潛德之幽光者,乃孔圣好善惡惡之心也。
惟圣克念,小心援筆。
惟狂罔念,肆意放筆。
念茲在茲,非筆惟心。
毋怠毋忽,非筆惟心。
噫,小而言家則家長為心,大而言國則國君為心。
故家長既正,一家即正。
國君既正,一國即正。
董子曰: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
而天下四方無不一以和,夫如是則豈獨責一物之不和。
臣亦云心正則氣正,氣正則形正。
而天下萬物,無不一以正。
夫如是則豈獨責一筆之不正。
言未卒,天子乃改容斂衽,嘉乃碩言。
黜爾邪萌,就爾正源。
吁,當此時也,陽城之詆延齡,雖曰直矣,而未免忠州之貶謫。
韓公之論佛骨,雖曰忠矣,而未免潮陽之遠落。
未回日月之光,返遭雷霆之怒。
忠見尤兮直黜,世滔滔而接武。
孰若斯人,以筆以諫。
故善諫者,不以言為諫,而以物為諫。
吾固知陽,韓勤懇于章奏,反不如喻筆之一諫。
嗚呼,用裴度用元衡之時,則心既正筆亦正,字無不正。
用程異用甫镈之時,則心不正筆不正,字皆不正。
推憲宗十五載之筆跡,驗憲宗十五載之操舍。
難罔者,心也。
難欺者,筆也。
懿斯人之筆諫,誠萬古之特筆。
主人謹應(yīng)之曰:人孰無筆,吾取爾之直筆。
人孰無諫,吾取爾之諷諫。
語未訖,穎以禿辭。
西狩獲麟,客卿告退,主人默然。
共 3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