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593—1644 【介紹】: 明浙江烏程人,字駿甫。天啟五年進士。崇禎時官給事中。居諫垣九年,建言頗多。遷山東布政使。入為大理卿。十七年,得帝死訊,自殺。有《凌忠介集》、《湘煙錄》。維基
凌義渠(1593年—1644年4月26日),字駿甫,號茗柯,浙江湖州府烏程縣人,明代官員,官至大理寺卿。工于詩。李自成兵陷北京城,因而自縊殉國。弘光朝,贈刑部尚書,謚忠清。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出生于浙江湖州府烏程縣織里鎮(zhèn)。長大后少負令聞,與同鄉(xiāng)里的溫璜被時任縣令馬思理賞識。天啟四年(1624年)中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聯(lián)捷進士。崇禎三年(1630年),授禮科給事中,知無不言。凌義渠居諫垣九年,建白多。崇禎十六年(1643年),入朝為大理寺卿。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進攻北京,朝廷召對,凌義渠赴長安門,閉門守衛(wèi)。后傳來城陷消息,待凌義渠還朝,十九日崇禎皇帝已駕崩,于是扶墻哀號,以頭觸柱,血流滿面。門生勸其保重,他厲聲陰止,獨坐焚燒平生愛好之書。二十日破曉,先生穿紫衣拜闕,作遺書辭別父母,后懸梁自盡。年五十二歲。南明贈刑部尚書,謚忠清。清廷又賜謚忠介。
人物簡介
余文??(16世紀—17世紀),四川重慶府長壽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余文??是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的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成進士,獲授江都知縣,公正判決案件,然而為人坦恕不嚴苛,每晚為民事通宵端坐。天啟五年(1625年)行取福建道監(jiān)察御史,轉任湖廣道御史,疏陳貴州軍事,請求削葉向高籍遭罷歸;崇禎初年恢復原職,但在四年(1631年)監(jiān)考武會試不力被削籍,又和馬思理、高倬因事下大理寺,得陳于廷抗疏救回。后來余文??得起用為南京大理寺右丞,歷任左少卿、大理卿后回鄉(xiāng);永歷三年二月(1649年)他前往肇慶謁見永歷帝,擢官太子少保、右都御史,和宗室朱盛濃審問永歷朝五虎(袁彭年、劉湘客、金堡、丁時魁、蒙正發(fā)),再調左都御史署都察院,很快投降清朝。
人物簡介
斌桐(1805年—?),字秋士,號稗農,姚氏,內務府漢軍正白旗人(屬內務府正白旗漢姓滿洲旗人)。清朝官員,進士出身。內務府正白旗漢軍那齡阿管領下監(jiān)生,道光乙酉舉人,丙申進士。后官兵部職方司主事。常往來于吳越楚黔,遍歷名勝。賦桐的人品、詩詞為時人所重。劉錦藻在《皇朝續(xù)文獻通考》里轉引評價道:“斌桐隸漢軍,以進士官中樞,貧且困不得遷,卒于官。為人冷舊孤潔,嘗往來吳越楚黔,其詞沈微排側,無世俗溫峻之態(tài),而散佚不得見存世”(此評語原引自潘曾瑋《自鏡齋文鈔》中的《<還初堂詞>序》,1887)。著有《還初堂詩存》一卷附詞(鈔本,南開大學圖書館藏),又有《還初堂詩鈔》刊本(內務府正黃旗漢軍進士楊鐘羲刻);《還初堂詞》,潘曾瑋(狀元潘世恩之四子)重刻并作序(序文載潘曾瑋《自鏡齋文鈔》,1887;據(jù)潘曾瑋,其父潘世恩系斌桐丙申進士主考官,《還初堂詞》鈔本由其從旗人詞人承齡與旗人進士楊能格處獲得,而楊能格與斌桐系姻戚且進士同榜),序中引合肥徐懿甫評論:“秋士詩慷慨任氣,多幽燕之聲”。楊鐘羲在《雪橋詩話》中亦轉述說: “姚秋士為人孤冷雋絜,不以時俯仰。詩慷慨任氣,多幽燕之聲”。
人物簡介
楊鐘羲(1865-1940) 字子晴,號留垞、圣遺居士。正黃旗漢軍籍。光緒十一年舉人。1933年受溥儀命入奉天"國立博物館"館長。有《圣遺詩集》、《學橋詞》、《學橋詩話》、《白山詞介》。維基
楊鐘羲(1865年—1940年),原名鐘廣,字子勤、梓琴、子晴、芷晴、芷晴、芷庼、慏盦,號留垞、梓勵,又號雪橋、雪樵,晚號圣遺居士、南湖鮮民。內務府漢軍正黃旗人(屬內務府正黃旗漢姓滿洲旗人),籍奉天遼陽(襄平)。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進士,江寧府知府。家族世居遼陽,原隸內務府滿洲正黃旗,乾隆間改為內務府漢軍正黃旗。光緒十一年乙酉(1885)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十五年己丑(1889)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六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保送知府,分發(fā)浙江,但未實授,改派外任時冠姓楊。二十七年入湖北巡撫端方幕府,三十一年任湖北襄陽府知府。三十二年入兩江總督端方幕府,補授淮安府知府,三十四年任江寧府知府。出任光緒二十年(1894)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二十一年(1895)會試同考官。謚文敬。因父親在湖北武昌府任職,鐘羲出生于省寓祝家園,年輕時跟從黃岡童嗣興(字步階)先生以及未來的岳父、內務府正白旗漢軍、時任黃岡縣知縣李恒琛學習(時黃州府知府為鑲白旗漢軍安氏英啟),又師湘中名士鄒振麟(字雁峰),并與恒琛之子寶謙、從子寶巽(又李孺)同中光緒十一年乙酉順天鄉(xiāng)試舉人(恒琛另一子寶豐中該鄉(xiāng)試副榜)。中舉之后21歲時(c.1886年),受業(yè)于咸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狀元翁同龢,尤受翁賞識(載《翁同龢日記》,v.4,2006);又師從鑲藍旗宗室福錕、正藍旗宗室麟書、內務府鑲黃旗滿洲完顏嵩申等。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法租界,不問世事(先避居法租界升平里,后移寓茄勒路之順元里,又遷打鐵浜之馨德里)。1912年,遭母憂。為劉承干的《嘉業(yè)堂叢書》校閱。“鐘羲樓居終歲,伏案整輯,往往徹夜不睡。微倦則于胡床假寐,少醒則燈尚熒然,與晨曦相映,十余年如一日。而尤珍惜物品,凡屬片紙寸縑,無不手自撿存。燈下常為其哲嗣講掌故,或為長孫課文選。……蓋辛亥之變,鐘羲脫身出險,藏書被掠”(載鄭逸梅《藝林舊事》)。1923年由滬回京。宣統(tǒng)十五年(1923年)三月初一日,與景方昶、王國維、溫肅三人均著南書房行走,十二月初三日均著在紫禁城內騎馬。1928年于北京開設雪橋講舍,著述課徒(學生包括兩位日本學者倉石武四郎、吉川幸次郎,載《啟功講學錄》)。1933年應邀赴日本訪書。1927年為逝去的學者王國維作《誥授奉政大夫賞食五品俸南書房行走特謚忠愨王公墓志銘》。1939年與畫家徐操(字燕孫)合作人物、書法扇面圖(扇骨陰刻溥心畬書畫)。與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探花商衍鎏(字藻亭)合作行書扇面。與溥心畬為盛昱的《行書祝壽序》手卷作跋(由瑞洵弟子鈴木吉武收藏)。為李宣龔的《碩果亭詩》作序。為自己的高祖、乾隆朝兵部侍郎虔禮寶刻《椿蔭堂詩文存稿》。為內務府正白旗漢軍進士姚氏斌桐刻《還初堂詩鈔》。為進士宗室盛昱刻《郁華閣遺集》、《意園文略》。為正黃旗滿洲進士瑞洵的《散木居奏稿》寫作者傳。鑲白旗宗室盛昱與楊鐘羲在交往中以表兄弟相稱,大概因為盛昱的本生祖母或曾祖父肅恭親王永錫之側福晉均姓楊,但與楊鐘羲家族是否有姻戚關系有待查證。據(jù)楊鐘羲《雪橋詩話: 附自訂年譜》,“伯羲少時往來予家先伯祖,常攜以游十剎海。予贈伯羲詩云:‘樁蔭堂開侍帝晨,裕陵雨露四時春。百年門巷留詩卷,中表交親得偉人’。伯羲和詩(《次韻答楊子勤表弟》)有‘看荷門巷嬉游地,古柏祠堂下拜時’之句”。鐘羲的詩句“樁蔭堂開侍帝晨”,當指其高祖虔禮寶的詩集《椿蔭堂詩文存稿》與乾隆帝的室名“椿蔭堂”有關。盛昱在其《次韻答楊子勤表弟》詩注中說,“君家油漆作,舅祖煺公常攜余游十剎?!?,表明兩家在祖父母輩已有密切往來,且透露楊鐘羲家族府址在今北京地安門內大街西側的油漆作胡同(明代時叫做油漆作)。盛昱在其詞作《夢橫塘 送子勤表弟乞外》寫道:“燕子巢痕,世家王謝,模黏門巷非故。喬木陰陰,只勝我、午橋莊住。失喜君來,相將幾載,又悲君去。念垂髫年紀,嬉戲君家,略省識、門前樹”(載盛昱《郁華閣詞》;兩江總督端方字“午橋”,“午橋莊”意指楊鐘羲入端方幕府)。室名“儼山簃”。光緒二十四年進士袁勵準為其作篆書“儼山誃” 橫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