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元明間福建崇安人,字靜之。元末與弟藍仁智俱往武夷師杜本,受四明任士林詩法,遂棄科舉,專意為詩。后辟武夷書院山長,遷邵武尉,不赴。入明,例徙鳳陽,居瑯邪數(shù)月,放歸,以壽終。其詩和平雅澹。有《藍山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靜之,崇安人。有藍山集。明詩紀事·甲簽·卷十六
仁字靜之,崇安人。明初徙濠,尋放還。有《藍山集》六卷。(杭世駿《榕陰詩話》:二藍集閩人無知者。何氏《閩書》:藍仁有《藍山集》,藍智有《藍澗集》。竹嘗輯入《詩綜》,以為十子之先。閩中詩派實其昆友倡之,集本合刻。吳明經(jīng)焯嘗于吳門買得《藍山集》,是洪武時刊,有蔣易、張矩二序,與竹言忽合。而《藍澗集》究不可購。徐惟和輯《晉安風雅》時,二藍闕焉,則此集之亡久矣。陸心源《儀顧堂題跋》:《藍山詩集》六卷,明藍仁撰。前有正統(tǒng)二年丁巳秋八月朔嘉議大夫禮部左侍郎陳璉序,洪武庚辰歲花辰日武夷文學西江吉水倪伯文序,云松樵者張矩序,橘山真逸蔣易序,計詩六百八十馀首。《藍澗詩集》六卷,明藍智撰,題曰友生程嗣祖奇遠編。集前有至正壬寅冬戊子進士戶部尚書西夏張昶序,張矩題,蔣易序,計詩五百馀首。案兩集明正統(tǒng)以后無重刻本,故流傳甚少,乾隆中開四庫館,亦無人進呈,館臣從《永樂大典》抄出著于錄,《藍山集》得詩五百馀首,《藍澗集》得詩三百五十首。此從明刻原本抄出,《藍山集》多得詩一百五十馀首,《藍澗集》多得詩一百五十馀首,較《大典》本約增三分之一。近閩中郭兼秋主事重刻二集,不言所據(jù)為何本,前無原序。核其詩與提要著錄之數(shù)相符,當即《大典》傳抄本也。《藍山集》誤收藍澗詩五十馀首,《籃澗集》誤收藍山詩三十馀首。《永樂大典》本往往有此,此非館臣之誤,乃《永樂大典》纂修諸臣草率之故。田按;竹稱《藍山》、《藍澗》二集選家誤有參錯,今依明初雕本刊正。而陸氏《儀顧堂題跋》所謂郭氏新刻《藍山集》誤收藍澗詩五十馀首者,中如《秋山懷友》、《擬貧士》、《宿田家》、《望武夷山》、《宿橘山田家》、《懷蔣先生》、《暮宿田家》、《正月十四日》,《西山感興》、《風雨不已簡我同志》、《暮秋懷鄭居貞》、《西山暮歸》、《暮歸山中》、《云峰秋齋圖》、《高彥敬畫楚江存曉圖》、《贈魏士達》諸詩,竹《詩綜》均錄作藍山詩,正與郭氏本一一相合。大抵郭氏所據(jù)之《四庫》木與竹所見之本相同。陸氏所得之本又與竹所謂選家誤有參錯之本相同,各據(jù)所見,紛如聚訟,今亦不能定為誰是誰非也。惟陸氏本《藍山集》多有倪伯文序,《藍澗集》多有張昶序,又二集詩各多至百五十馀首,此亦足廣異聞耳。藍山骨格老蒼,藍潤音節(jié)高亮。二人才力各不相下。余錄明人之兄弟稱詩者,當以二藍為開先矣。)
人物簡介
【介紹】: 元明間福建崇安人,字明之,一作性之。藍仁弟。元末與兄往武夷師從杜本,絕意科舉,一心為詩。明洪武十年以薦授廣西按察司僉事,以清廉仁惠著稱。其詩清新婉約,與兄齊名。有《藍澗集》。明詩紀事·甲簽·卷十六
智字明之,仁弟。洪武中用薦授廣西按察僉事。有《藍澗集》六卷。(《四庫總目》:藍智詩清新婉約,足以肩隨其兄。五言結(jié)體高雅,翛然塵外,雖雄快不足,而雋逸有馀。七言頓挫瀏亮,亦無失唐人矩矱。《筆精》:武夷藍明之名智,永樂中辟為廣西僉憲,與兄布衣靜之齊名。詩詞俊逸,雅有唐風。嘗見其書《銅雀臺瓦》詩于建陽友人處,可泣鬼神。詩云:「曹瞞騁志吞劉社,銅雀臺高瞰中夏。徒知扼腕有臥龍,豈料垂涎已司馬。萬里河山尚出師,九原魂魄歸何時?清秋風雨滿陵樹,落日笙歌空穗帷。翠蛾紅袖恩情絕,廢?;呐_狐兔穴。空馀片瓦落人間,千載奸雄磨未滅。」 《明三十家詩選》:明之五律老成镕煉,卓然長城,殆骎骎欲度哲兄前矣。田按:《藍澗集》,《四庫》錄本僅三百馀首,馀所得藍氏刻本多百馀首,前有張昶序,與陸氏儀顧堂本同。昶序云:「崇安藍明之長于詩,古彷佛魏、晉,律似盛唐,長句豪健,五言溫雅。「昶作序在至正壬寅。當元時已名重如此。明之集中有《贈張尚書四十韻》,即贈昶也。藍澗佳什琳瑯滿目,《詩綜》所錄寥寥,特備錄之,以補其缺。杭堇浦謂二藍集閩人無知者。殊不然。曹石倉《明興詩選》錄二藍詩至二卷,蓋曾見全集者。明之為廣西僉憲在洪武十年。徐氏《筆精》謂永樂中辟為僉憲,誤矣。
人物簡介
【生卒】:1692—1752 【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字太鴻,一字雄飛,號樊榭,又號南湖花隱、西溪漁者??滴跷迨拍昱e人。乾隆初召試博學鴻詞科不遇。搜奇嗜博,嘗館揚州馬曰琯小玲瓏山館數(shù)年,多見宋人集,因撰《宋詩紀事》。詩詞皆工,詩品清高,而長于用書,為浙派名家。論詞推崇周邦彥、姜夔,亦為“浙西詞派”重要作家。有《樊榭山房集》、《遼史拾遺》、《南宋院畫錄》等,又與查為仁同撰《絕妙好詞箋》。晚晴簃詩匯·卷六十
詞學圖錄厲鶚,字太鴻,號樊榭,錢塘人。康熙庚子舉人,乾隆丙辰舉博學鴻詞。有《攀榭山房集》。杭大宗曰:“太鴻詩精深華妙,裁斷眾流,自新城、長水盛行一時,海內(nèi)操觚者莫不乞靈于兩家,太鴻獨矯之以孤澹。用意既超,徵材尤博,吾鄉(xiāng)稱詩,于宋、元之后未之或過也。”沈歸愚曰:“樊樹徵士學問淹洽,尤熟精兩宋典實,人無敢難者。詩亦清高,五言在劉窅虛、常建之間。今浙西談藝家專以饤饾掃扯為樊榭流派,失樊榭之真矣。”王蘭泉曰:“徵君詩幽新雋妙,刻琢研煉,五言尤勝,大抵取法陶、謝及王、孟、韋、柳,而別有自得之趣。瑩然而清,窅然而邃,擷宋詩之精詣而去其疏蕪。時沈文愨方以漢、魏、盛唐倡吳下,莫能相掩也。”翁覃溪曰:“樊榭以精細之思得韻得味,正亦從書卷中醞釀得來。”
厲鶚(1692-1752) 字太鴻,一字雄飛,號樊榭,又號南湖花隱。錢塘人??滴跷迨拍?1720)舉人。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報罷。館揚州馬曰琯、馬曰璐小玲瓏山館,盡閱其善本秘籍。學殖廣博,尤諳遼宋典章人事。為朱彝尊之后之代表人物。有《樊榭山房集》、《宋詩紀事》等。詞集名《樊榭山房詞》。清詩別裁集
字太鴻,浙江錢塘人。康熙庚子舉人。著有《樊榭詩集》?!鸱繉W問淹洽,尤熟精兩宋典實,人無敢難者,而詩品清高,五言在劉慎虛、常建之間。今浙西談藝家,專以饤饾挦扯為樊榭流派,失樊榭之真矣。游仙百詠·杭序
游仙百詠·自序蓋聞皇娥既邈,韻不唱夫璇宮;穆滿云遙,歌未傳于瑤島。月中桂樹,羽士難逢;源里桃花,漁郎安在?天上乏驂鸞之客,人間無吐鳳之儔。迨至庾開府仗清新之氣,郭景純用雋上之才,開生面于青宮,奪夜光于玄圃。然而辭多感慨,同坎壈之詠懷;調(diào)本輕淫,非列仙之本趣。難匹休乎子建,終見笑于鐘嶸。仙詠難工,由來久已。厲先生太鴻者,玉皇香吏,暫謫塵寰;碧落侍郎,僑居瀛海。朱異賦弓之歲,便解操觚;蘭成射策之年,即聞染翰。瑯玕披腹,門無題鳳之賓;珠玉為心,座有解龜之賞。一丸飛藥,逢璋瑞于西山;九節(jié)菖蒲,遘商丘于北海。東華公子,舊是相知;南岳夫人,新為結(jié)客。凝神濯魄,原無俟于冰壺;洗髓伐毛,亦何須于紫水?乃瓊霄有路,閬苑多歧,既非感遇之劉楨,詎作嫉邪之趙壹?聊寄懷于玄遠,遂托詠于游仙。數(shù)凡三百,謝家胡蝶之篇;字過八千,倪氏梅花之制。洞中蕊簡,始足揮毫;海上珊瑚,差堪架筆。月穿高樹,依蘿戶以敲金;風度碧天,傍云窗而戛玉。江花滿篋,種由瓊草之田;潘錦連箱,裁作流霞之帔。行間冰雪,噴來即是玄霜;腕底蛟螭,瀉出何殊碧海?笑驅(qū)素豹,盤桓墨碗之中;怒逐朱龍,游戲硯池之側(cè)。昆崙裊裊,不用支筇;煙渚茫茫,何須買舶?苔箋十幅,俄成王屋之峰;緗帙一函,都是蓬萊之島。以神仙為輸寫,借文翰為遨游,可謂盡名士之才情,極仙人之本色者矣。仆與先生云霞意氣,泉石投交。架上瑯函,共讀通明之卷;籬邊黃菊,曾傾陶令之杯。風義平生,兼之師友;相逢今日,示以瓊瑤。擊節(jié)三終,何惜玉壺之缺;披吟數(shù)過,恍登銀闕之遙。攜來市上,誰不購以千金;若在床頭,人自函其一部。斥曹唐于下座,誰曰不宜;坐何劭于廡間,僉云允稱。引尊相對,聊當醽醁之漿;浣手高吟,除是薔薇之露。書藏二酉,何用秕糠;紙貴三都,寧關(guān)玄晏?爰等茲于弁髦,敢用是為前驅(qū)。謹序。弟杭世駿拜撰。
柏梁臺上,曾傳五岳之圖;金馬署中,亦著十洲之記。龍師輿魚吏俱升,桂父偕茅君共舉。游戲紫清之上,翱翔碧落之中。桐峰梓瑟,倚歌而和皇娥;湘水瑤琴,彈曲而迎帝子。玄云新韻,久唱璇宮;黃竹舊詞,猶留瀛島。樂哉仙乎,斯其至矣。然而東海棗花,空憶齋侯之語;西池桃核,莫延漢帝之年。是則塵緣未斷人間,煙路遂遙天上。乃有抽思幽秘,發(fā)藻鮮妍,剪月為心,鏤霞作想。云君太乙,體雖誕而不刪;佚女羽人,意似夸而有取。參軍調(diào)逸,爰詠升天之篇;子建才高,遂有步虛之作。至于弘農(nóng)之始倡,實為屈子之馀波,事雖寄于游仙,情則等于感遇,后有作者,咸步趨焉。此皆天情騰踔,清思雕華,淹躓窮途,漂搖愁境。排云閶闔,思翻玉女之壺;追日虞淵,欲縶羲和之轡。塵迷赤縣,將晞發(fā)于滄溟;唾棄齊州,擬伐毛于紫水。句飛蘭露,滴盡金壺;紙疊桃花,噴成繡字。洞天福地之勝,常以神游;銀臺瓊闕之間,奚勞氣馭?誠可謂揮斥八極,道遙九垓者矣。仆無凌云之才,有餐霞之癖。懶如中散,論或托于養(yǎng)生;貧似稚川,書未傳夫抱樸。山居長嘯,偶有遐心;蘿戶高吟,遂多逸興。身非脈望,何曾三食瑯函;腹愧鞠通,安得一餐墨海?譬彼學仙項曼,詭言渴飲流霞;好道長源,詐說饋來玉液。但以俗緣羈紲,塵網(wǎng)攖纏,與其作白眼以看人,何如問青天而搔首。于是效嚬郭璞,學步曹唐,前后所為,數(shù)凡三百。瑤臺夢破,喚起飛瓊;洛浦舟回,拾殘翠羽。曾無當于風雅,亦見擯于莊騷,持贈何堪,自娛而已。時當朱明屆節(jié),白日舒長。何方避暑,玄冰飛雪之丸;無計迎涼,鵠羽龍皮之扇。襞箋雪案,豈窺大酉之書;滌筆冰甌,聊當龜茲之枕??滴豕锼燃鞠陌巳眨X塘厲鶚題于寄圃之半舫齋。秋林琴雅·題辭
余束發(fā)喜學為詞,同時有洪稗村、沈柳亭輩嘗為倡和,彼皆尚花庵、草堂馀習,往往所論不合。未幾,各為他事牽去,出處靡定,不能專工于一。今二君已化為宿草,余猶視息人世間,作倚聲之歌,幾無一人可語者。去臘于友人華秋岳所,讀樊榭《高陽臺》一闋,生香異色,無半點煙火氣,心向往之。新年過訪,披襟暢談,語語沁入心脾,遂相訂為倡和之作,共得題如干,并注以調(diào)名,乃不數(shù)日,兩家已各成其半。會余適有白門之役,孟夏解纜,羈留吳苑者二旬,又足成之。頃寓秦淮,樊榭書至,知前后俱削稿,復(fù)合以平時所作,付之梓人,先以首卷刻成者寄示?;丨h(huán)讀之,如入空山,如聞流泉,真沐浴于白石、梅溪而出之者。噫!舍紫山而外,知此者亦鮮矣。獨余沈酣斯道幾五十年,未能洗凈繁蕪,尚存故我,以視樊榭壯年一往奔詣,寧不有愧乎?時康熙六十一年壬寅白露前一日,同里紫山徐逢吉題。 詞調(diào)六百六十,體凡千一百八十有奇。一調(diào)有一調(diào)之章程,一體有一體之變化,作法既殊,音響亦異,殆難于詩遠矣。余友徐紫山嘗教余作詞,謝不能也。厲君太鴻于詩古文之外,刻意為長短句,拈題選調(diào),與紫山相倡和,大約懷古詠物之作為多。數(shù)月之間,動成卷帙,聲諧律葉,骨秀神閒,當于豪蘇膩柳之間,別置一席。至于琢句之雋,選字之新,直與梅溪、草窗爭雄長矣。余學詩垂四十年,尚不能工。太鴻工詩,工古文,而《琴雅》一刻,各極其妙,人之智愚何相去之夐絕也?石倉吳允嘉。 詞于詩同源而殊體。風、騷、五七字之外,另有此境,而精微詣極,惟南渡德祐、景炎間斯為特絕,吾杭若姜白石、張玉田、周草窗、史梅溪、仇山村諸君所作皆是也。自是以還,正不乏人,而審音之善,二百馀年以來,幾成輟響。近稱西泠詞派,或蹤跡花間,或問津草堂,星繁綺合,可為極盛,乃緣情體物,終惜其體制之未工。獨吾友樊榭先生起而遙應(yīng)之,清真雅正,超然神解。如金石之有聲,而玉之聲清越;如草木之有花,而蘭之味芬芳。登培嶁以攬崇山,涉潢污以觀大澤,致使白石諸君,如透水月華,波搖不散。吳越間多詞宗,吾以為叔田之后無飲酒矣。樊謝天才軼舉,靡不洽習,而志尚高遠,泊于榮祿。其與予同寓廣陵時,當日斜花外,必相約為倚聲,往往予未及脫稿,而樊榭點筆已就,予輒為之罷去。此卷中懷古詠物諸篇,皆與同里徐丈紫山酬唱者為多。予既滯淫旅人,生意消削,從塵土挈屑中手把是編,恍鉛槧之周旋,感素琴于秋思,徬徨吊影,殆若異身,有不禁為之掩卷憮然也??滴跞梢⑶锶?,玉幾生陳撰書于真州之玉淵堂寓館。 余友太鴻《秋林琴雅》之詞,質(zhì)也靈虛,學也膏腴,才也佽飛,如玉光之陸離,劍花之參差,如是而命之為詞,茍舍是其將焉如?雖然,猶有說。夫詞,南唐為最艷,至宋而華實異趣,大抵皆格于倚聲,有疊、有拍、有換,不失銖黍。非不咀宮嚼商,而才氣終為法縛。臨安以降,詞不必盡歌,明庭凈幾,陶詠性靈,其或指稱時事,博徵典故,不竭其才不止。且其間名輩斐出,斂其精神,鏤心雕肝,切切講求于字句之間,其思冷然,其色熒然,其音錚然,其態(tài)亭亭然。至是而極其工,亦極其變,茍舍是無或取焉。今太鴻之詞,不必梔其貌,蠟其言,抽其關(guān)鍵,拔其轅轘,上下五百年,居然獨樹一標壇矣。余弱年從羨門侍郎、竹垞翰林論詞,嘗取宋末諸家為矩矱,久竟棄去。近與太鴻還往,回理前緒,不禁囅然一笑,思效邯鄆之步也??滴跞梢搴驮?,鵝籠生吳焯書。 歐陽圭齋謂雅即「雅烏」之「雅」,以其聲能動物也。詞之聲生于宮羽,而動物者必雅。余與樊榭交垂十五年,見其偃蹇侘杰,不廢文史,而感時覽物,托寓微至,詩所不盡,必形之于詞,上者海山縹緲之音,次亦不減游春綠水之奏。聞?wù)咭庀裢?,直與鄉(xiāng)先輩清真、玉田、山村、句曲諸公相后先矣。符曾幼魯題。 淡而彌永,清而不膚,渲染而多姿,雕刻而不病格,節(jié)奏精微,輒多弦外之響,是謂「以無累之神,合有道之器」者,詎止有井水飲處必歌柳七詞,令市伶按拍稱好乎?意林趙信。 是集名《秋林琴雅》,計一百六十闋,先生三十以前之作也。越十九年,手編《樊榭山房集》,錄五十六闋,有間易字句之處,馀一百四闋,不復(fù)存錄,而后進得殘篇剩句,往往等諸吉光片羽,矧全帙乎?爰以集外詞附于后。光緒十年甲申孟冬,同里后學汪曾唯。
人物簡介
【生卒】:1693—1749 【介紹】: 清直隸宛平人,字心谷,一名成蘇,號蓮坡??滴跷迨昱e人。被誣以富家子得第一必有弊,下獄八年始得釋。本居天津水西莊,譴謫后移居白云司,讀書習靜。有《蔗塘未定稿》。晚晴簃詩匯·卷五十八
查為仁,字心谷,一名成蘇,號蓮坡,宛平人??滴跣撩e人。有《蔗塘未定稿》。詞學圖錄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七十五【生卒】:1695—1758 【介紹】: 清浙江杭州人,初名詩南,字首存,一字蔎林。早年與弟梁詩正自相師友。乾隆四年進士。授編修。乞歸。與厲鶚等結(jié)社倡和。晚年,詩社同仁均已去世,惟與杭世駿等數(shù)人為友。有《南香草堂詩集》。
梁啟心,初名詩南,字首存,號蔎林,仁和籍錢塘人。乾隆己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有《南香草堂詩集》。
人物簡介
【生卒】:1697—1763 【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字養(yǎng)仲,號薌林。梁文濂子。雍正八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官至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任《皇清文穎》館副總裁、《文獻通考》總裁。體例多其所定。卒謚文莊。有《矢音集》。晚晴簃詩匯·卷六十七
梁詩正,字養(yǎng)仲,號薌林,錢塘人。雍正庚戌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官至東閣大學士。贈太保,謚文壯。有《矢音集》。維基
梁詩正(1697年—1763年),字養(yǎng)仲,號薌林。浙江錢塘縣人。清代大臣、書法家。雍正庚戌進士,乾隆時官至東閣大學士。卒謚文莊。梁詩正五歲始能言,長于文學,同杭世駿、陳兆等六人結(jié)“月課詩社”。雍正八年(1730年)中式庚戌科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累遷侍講學士。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母喪丁憂歸里。乾隆帝即位,召梁詩正為南書房行走。乾隆三年(1738年),補侍讀學士,累遷戶部侍郎。十年,擢升戶部尚書。十三年,調(diào)兵部尚書。次年加太子少師,兼任刑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協(xié)辦大學士。十五年,調(diào)任吏部尚書。十六年,隨乾隆帝南巡。十七年,上疏乞求終養(yǎng)。二十三年,父喪丁憂,召署工部尚書。二十四年,調(diào)署兵部尚書。二十五年,守喪結(jié)束,仍任協(xié)辦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二十八年(1763年),授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傅。不久病卒,謚文莊。《清史稿》有傳。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六十六【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初名士奇,字繪卣,號江聲。雍正元年舉人,由內(nèi)閣中書遷侍讀,出為直隸口北道。工詩,與杭世駿、厲鶚齊名。性閑曠,山行終日不厭,人目為“煙霞水石間客”。有《江聲草堂詩集》。
金志章,字繪卣,號江聲,錢塘人。雍正甲辰舉人,歷官直隸口北道。有《江聲草堂詩集》。清詩別裁集
字繪卣,浙江錢塘人。雍正癸卯舉人。官口北道。著有《江聲草堂詩集》?!鹎∪缮?,不戒于火,詩俱灰燼,友朋搜羅散佚薈萃貽之,只十之二三也。然豪情盛氣,勃勃紙墨,可以想其生平。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七十三【生卒】:1704—1784 【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字師李,一字西顥,號艮園,又號槐塘。諸生。早歲能詩,與杭世駿齊名。為學極博。乾隆初,舉博學鴻詞,報罷后寄居天津查氏水西莊,南北稱詩者奉為壇坫。好為有用之學,于農(nóng)田、水利、邊防、軍政,靡不條貫。有《湛華軒雜錄》、《讀書日札》、《新安紀程》、《全閩采風錄》、《蒙古氏族略》、《汪氏文獻錄》、《槐堂詩文集》。
汪沆,字師李,一字西灝,號槐堂,錢塘人。諸生。乾隆丙辰舉博學鴻詞。有《槐堂詩稿》。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六【介紹】: 清僧。浙江仁和人,俗姓萬,字讓山,號嶺云。住西湖萬峰山房。工詩畫,善隸書。初游京師,繼主南屏。與杭世駿等名流相唱和。有《話墮集》。
篆玉,字讓山,號嶺云,仁和人。西湖南屏萬峰房僧。有《話墮集》。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五
釋篆玉,字讓山,號嶺云。姓萬氏,仁和人也。年十七,投凈慈寺薙染,受戒昭慶,嗣雷巖,傳臨濟第三十五世正宗。貫通義疏,精研戒律。清雍正十二年游京師,和碩莊親王招住海淀法界觀心佛堂。十三年四月,侍郎海望帶領(lǐng)引見,奉旨偕永覺超盛,考察智覺法派,時已加封“妙圓正修”之號,帝心儀之也。還住萬峰,禪誦之馀,游情翰墨,雅善鼓琴,工行草書。時復(fù)吟句,生峭自喜。夫《佛本行經(jīng)》言,太子方入學,即問師六十四種梵書。大樹王子彈琴對佛,香風萎花,為《首楞嚴》絕妙好詞。天親、無著以造論之才,一轉(zhuǎn)而為寒拾。青蘿吠犬,東坡追步,不及張無盡以居士反附契嵩以傳。詩有別才,豈非性海中光明藏哉。萬峰地連,宗鏡面對雷峰,旋螺而入,拾級而躋,浮嵐暖翠,近挹幾筵,玉與詩壇老宿,遠瞻頫眺,別構(gòu)數(shù)楹,結(jié)社其中,烹葵燒筍,薦伊蒲之饌,施龍?zhí)熘常鍐偙?,韻播蓻林?div id="yvpgujz" class='inline' id='people_68660_2_13_comment'>雖片席地,與五山十剎,莊嚴樓閣相聳峙,則詩禪兩絕也。乾隆十六年,德清令李芳榕延住棲水大善寺,當六飛初幸,江浙大府遴高僧十人,迎鑾以備顧問,玉在其列,及回鑾馭送至碧天橋,垂問謞謞,即遣內(nèi)臣,賜銀錠十,亦異數(shù)也。寺故貧瘠,損衣縮食,為僧眾粥飯,猶恐不繼,然居寺十載,不萌退志。二十五年,桐鄉(xiāng)令陳虞盛請住秀溪之龍翔,亦猶大善也。然樂其間,靜若將終焉。乾隆三十二年重九日,作偈曰:“來無一物,去無一物,快恬七九,逍遙自得。”遂爾入滅,壽六十三,臘四十六。所著《南屏續(xù)志》一卷,《詩》十卷,葬南屏,杭世駿為之銘。
人物簡介
【生卒】:1705—1755 【介紹】: 清浙江鄞縣人,字紹衣,號謝山。乾隆元年進士,選庶吉士。借讀《永樂大典》,鈔難得之書。散館后以知縣用,不就。后曾主蕺山及廣東端溪書院講席。生平欽佩黃宗羲,學問長于史學,對明末忠烈及清初學者事跡,最為留意,所撰《鮚埼亭集》,收此類人士碑、表、傳、志極多。又續(xù)補黃宗羲《宋元學案》。另有《經(jīng)史問答》、《勾馀土音》、《漢書地理志稽疑》,并?!?a target='_blank'>水經(jīng)注》,箋《困學紀聞》,輯《甬上耆舊詩》。晚晴簃詩匯·卷七十四
全祖望,字紹衣,號謝山,鄞縣人。乾隆丙辰舉博學鴻詞。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知縣。有《鮚埼亭詩集》。詞學圖錄
全祖望(1705-1755) 字紹衣,號謝山、鮚埼亭長,學者稱謝山先生,室名雙韭山房。清鄞縣洞橋鄉(xiāng)沙港口村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進士,入庶常館,授翰林院庶吉士。后絕意仕途,家境漸貧,竟至三餐難繼。1742年與同縣蔣拭之等成立"真率社",賦詩唱和。1748年應(yīng)聘至紹興主講蕺山書院。后因郡守失禮,拂然辭歸。貧病繼迫,為學益力。1751年往廣東主端溪書院講席,次年因病歸里。1754年寓居揚州,病中仍校著不輟,冬返里。次年,子昭德病夭,悲慟至極卒。家人售雙韭山房藏書萬卷,獲銀200兩始予安葬。墓在南郊王家橋畔。研治宋末及南明史事最精。著《鮚埼亭文集》、《鮚埼亭文集外編》、《鮚埼亭詩集》。以10年功夫續(xù)成黃宗羲、黃百家父子僅完成約十之三四之《宋元學案》,又有《七校水經(jīng)注》,《三箋困學紀聞》。另有《經(jīng)史問答》、《漢書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尤有功于寧波地方文獻,搜求、抄錄宋《乾道四明圖經(jīng)》、《寶慶四明志》、《開慶四明志》、《甬上耆舊詩》,編《句余唱和集》,撰《句余土音》等。維基
全祖望(清末寧波話:,;當代寧波話:,,(1705年1月29日—1755年8月9日),字紹衣,號謝山,學者稱謝山先生,浙江鄞縣沙港口人(今寧波市洞橋鎮(zhèn)沙港村),清朝史學家、文學家。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正月初五日亥時,全祖望生于鄞縣白壇里月湖之西岸先世宮詹公故宅。其四歲能解《四書》、《五經(jīng)》,七歲能讀《資治通鑒》,人稱神童,師從董次歐。十九歲由督學王蘭生推選入京,見當時侍郎方苞。雍正十年(1732年)中順天鄉(xiāng)試,臨川翰林李紱看到全祖望的考卷,嘆曰:“此深寧、東發(fā)后一人也!”是年八月其妻張氏因難產(chǎn)而死。雍正十三年(1735年)續(xù)娶滿洲學士春臺之女曹孺人為妻,家貧,典當二萬卷書于仁和黃堅倉。乾隆元年(1736年)中三甲第三十六名進士,賜‘同進士出身’,時年三十二歲。初為庶吉士,不久受權(quán)貴排斥,散館歸班,乾隆二年九月回鄉(xiāng),專心著述,授徒為業(yè)。應(yīng)紹興太守杜甲之請,任蕺山書院山長,因杜甲傲慢,不久辭去,又主講過廣東高要端溪書院。為謝山學派創(chuàng)始者,弟子有董秉純、盧鎬、蔣學鏞等。其遺作由董秉純整理。乾隆二十年(1755年),六月底,全祖望不復(fù)能言,日夜作鼾聲如睡,七月二日,聲漸微,卒年五十一歲。全祖望既逝,董秉純、蔣學鏞又請杭世駿校訂《鮚埼亭集》書稿,并代為作序。杭世駿的原稿后來不知所終,但董秉純還保存著副本,嘉慶六年(1801年)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