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作品評論
權(quán)德輿《送靈澈上人廬山回歸沃州序》
共534,分27頁顯示 2 3 4 5 下一頁吳興長老晝公,撰六義之精英,首冠方外。于顧《釋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吳興開士釋皎然,字清晝,即康樂之十世孫,得詩人之奧旨,傳乃祖之菁華,江南詞人,莫不楷范。極于緣情綺靡,故辭多芳澤:師古興制,故律尚清壯。其發(fā)明之理,則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議也。因話錄
吳興僧晝,字皎然,工律詩。嘗謁韋蘇州,恐詩體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體十?dāng)?shù)篇為贄。韋公全不稱賞。晝極捻。明日,寫其舊制獻之。韋公吟詠,大加嘆詠,因語晝云:“師幾失聲名。何不但以所工見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睍兇蠓滂b別之精。唐語林
楚僧靈一,律行高潔,而能為詩。吳僧皎然,一名晝一,工篇什,著《詩評》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遺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滄浪詩話
釋皎然之詩,傷唐諸僧之上。對床夜語
唐僧詩,除皎然、靈澈三兩輩外,馀者率皆衰敗不可救,蓋氣宇不宏而見聞不廣也。唐才子傳
(皎然)外學(xué)超然,詩興閑適,居第一流、第二流不過也。《唐詩品》
皎師臥深山壑,思繞滄州,游從既勝,興致復(fù)遠(yuǎn)。其詩深窺色相,騁其才力,在諸衲間,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禪悟未徹,機鋒猶近。唐詩歸
鐘云:僧詩有僧詩氣習(xí),僧而必不作僧詩,便有不作僧詩氣習(xí)。皎然清淳淹遠(yuǎn),當(dāng)于詩中求之,不當(dāng)于憎中求之。李維楨《汪文宏詩序》
皎然不能為唐初盛詩,而談詩得唐初盛法,時代所限,難以自超。唐音癸簽
皎然《抒山集》清機逸響,閑淡自如,讀之覺別有異味,在咀嚼之表,當(dāng)由雅慕曲江,取則不遠(yuǎn)爾。《詩辯坻》
皎然精于詩法,而己作不能稱,較之清江氣骨,故應(yīng)卻步。《唐七律雋》
皎公詩婉雋,不特為詩僧冠,可與文房、仲文并轡中原。《東目館詩見》
皎然興高詞瞻,各體皆備,詩僧中豪者也。昔人評永師書有冷齋飯氣。晝詩不然,知非菜肚阿師矣。
五言律詩
畫得青溪樣,宜于紫府觀(晝)。
日明煙靄薄,風(fēng)落水容寬(萬)。
畫野高低接,商工井邑攢(述)。
疏川因稼穡,出使問艱難(晝)。
幾年無此會,今日喜相從(述)。
后夏仍多病,前書達幾封(晝)。
水華迎暮雨,松吹引疏鐘(晝)。
出谷隨初月,尋僧說五峰(述)。
茲亭跡素淺,勝事并隨公。
法界飄香雨,禪窗灑竹風(fēng)。
浮煙披夕景,高鶴下秋空。
冥寂四山久,寧期此會同。
州西柳家寺,禪舍隱人間。
證性輕觀水,棲心不買山。
履聲知客貴,云影悟身閑。
彥會前賢事,方今可得攀。
夜涼喜無訟,霽色搖閑情。
暑退不因雨,陶家風(fēng)自清。
凝弦停片景,發(fā)詠靜秋聲。
何事禪中隱,詩題忽記名。
尋醫(yī)初疾理,忽憶故山云。
遠(yuǎn)訪桑公子,還依柳使君。
周旋承惠愛,佩服比蘭薰。
從事因高唱,秋風(fēng)起處聞。
何處好攀躋,新亭俯舊溪。
坐中千里近,檐下四山低。
小浦依林曲,回塘繞郭西。
桃花春滿地,歸路莫相迷。
萬里汀洲上,東樓欲別難。
春風(fēng)潮水漫,正月柳條寒。
旅逸逢漁浦,清高愛鳥冠。
云山寧不起,今日向長安。
退食高樓上,湖山向晚晴。
桐花落萬井,月影出重城。
水竹涼風(fēng)起,簾幃暑氣清。
蕭蕭獨無事,因見涖人情。
春意賞不足,承夕步東園。
事表精慮遠(yuǎn),月中華木繁。
開襟寄清景,遐想屬空門。
安得纚芳屣,看君幽徑萱。
桐江秋信早,憶在故山時。
靜夜風(fēng)鳴磬,無人竹掃墀。
猿來觸凈水,鳥下啄寒梨。
可即(一作何暇)關(guān)吾事,歸(一作關(guān))心自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