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人物簡介

全臺詩
余文儀(?~1782),字寶岡,浙江諸暨人。清乾隆二年 (1737)進士,二十五年(1760)由漳州知府調(diào)任臺灣知府,乾隆二十七年(1762)攝海防同知,乾隆二十九年 (1764)升臺灣道,任間續(xù)修《臺灣府志》。十一月,復擢為福建按察使。乾隆三十一年(1766),淡水莊民為生番所殺,赴臺查辦。生番拒命,率兵進剿,于恰仔口擒斬三百馀人,馀匪奔散,遂破其巢。并招撫附近屋弊、獅仔等社,俱歸化。乾隆三十三年(1768)冬,黃教之役起,督撫臺灣,以報獲事首未符,革職留任。乾隆三十六年(1771),授福建巡撫。乾隆四十一年(1776)冬十月,因疾致仕。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卒?!逗|紀勝》稱其:「性方嚴,門絕私謁?!埂搁L于吏治,博學能詩。」現(xiàn)存詩作俱見其主修之《續(xù)修臺灣府志》,共二十四首,中有〈自題渡海圖〉、〈臺陽八景〉等作。(江寶釵撰)
維基
余文儀(1705年—1782年),字叔子,號寶岡,浙江諸暨人,同進士出身。乾隆二年(1737年)登丁巳恩科進士,任刑部主事。乾隆二十年(1755年)任福建福寧府知府,改漳州府知府。乾隆25(1760年)任臺灣府知府、臺灣府海防補盜同知、臺灣道;任內(nèi)續(xù)修《臺灣府志》,并鎮(zhèn)壓黃教之役。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后,升福建巡撫、刑部尚書等。
共24,分2頁顯示   2 下一頁
五言律詩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歲在壬午,我公總制閩浙四載。我皇上既定西陲,聲教四訖。復念南國,再舉時巡。圣母乘鸞,偕六龍而飛舞。上公先馬,引八駿以騰驤。灑道清塵,風雨各供乃職。恬波靜浪,江河并效厥靈。爾其越水騰輝,吳山獻瑞。巖谷響應(yīng),如聞呼祝之聲。花柳芳妍,亦解媚茲之義。于是帝鑒平康,宸衷悅豫。入疆有慶,車服增榮。賜秩殊恩,崇階再晉。復眷老成,特揮天翰。永言耄耋,奚啻帝錫九齡。四韻褒嘉,不敷商霖二字。維時我公誠歡誠忭,載舞載歌。七秩四齡,較潞公而尚少。五言八句,奏白傅以無慚。喜起一廷,爭傳圣作明述。謳吟六合,豈止巷舞衢歌。儀本越人,備員閩海。遙瞻膏澤,感桑梓之蒙休。逖聽徽音,慶明良之際會。恭申頌祝,再紀盛明。詰屈聱牙,難免續(xù)貂之陋。孩提學語,聊舒向日之誠。
翠華重幸日,瑞氣靄龍牙。
元老頻承寵,宸章特賜嘉。
調(diào)和歸靜穆,暑雨絕咨嗟。
共仰明良會,唐虞豈有加(江寶釵編校)

其二
五言律詩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歲在壬午,我公總制閩浙四載。我皇上既定西陲,聲教四訖。復念南國,再舉時巡。圣母乘鸞,偕六龍而飛舞。上公先馬,引八駿以騰驤。灑道清塵,風雨各供乃職。恬波靜浪,江河并效厥靈。爾其越水騰輝,吳山獻瑞。巖谷響應(yīng),如聞呼祝之聲?;煎嘟饷钠澲x。于是帝鑒平康,宸衷悅豫。入疆有慶,車服增榮。賜秩殊恩,崇階再晉。復眷老成,特揮天翰。永言耄耋,奚啻帝錫九齡。四韻褒嘉,不敷商霖二字。維時我公誠歡誠忭,載舞載歌。七秩四齡,較潞公而尚少。五言八句,奏白傅以無慚。喜起一廷,爭傳圣作明述。謳吟六合,豈止巷舞衢歌。儀本越人,備員閩海。遙瞻膏澤,感桑梓之蒙休。逖聽徽音,慶明良之際會。恭申頌祝,再紀盛明。詰屈聱牙,難免續(xù)貂之陋。孩提學語,聊舒向日之誠。
一字同華袞,天香遍齒牙。
光輝懸日月,矍鑠入褒嘉。
邊海安持重,經(jīng)綸但咄嗟。
愿言崇令德,君賜看重加(江寶釵編校)。

其三
五言律詩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歲在壬午,我公總制閩浙四載。我皇上既定西陲,聲教四訖。復念南國,再舉時巡。圣母乘鸞,偕六龍而飛舞。上公先馬,引八駿以騰驤。灑道清塵,風雨各供乃職。恬波靜浪,江河并效厥靈。爾其越水騰輝,吳山獻瑞。巖谷響應(yīng),如聞呼祝之聲。花柳芳妍,亦解媚茲之義。于是帝鑒平康,宸衷悅豫。入疆有慶,車服增榮。賜秩殊恩,崇階再晉。復眷老成,特揮天翰。永言耄耋,奚啻帝錫九齡。四韻褒嘉,不敷商霖二字。維時我公誠歡誠忭,載舞載歌。七秩四齡,較潞公而尚少。五言八句,奏白傅以無慚。喜起一廷,爭傳圣作明述。謳吟六合,豈止巷舞衢歌。儀本越人,備員閩海。遙瞻膏澤,感桑梓之蒙休。逖聽徽音,慶明良之際會。恭申頌祝,再紀盛明。詰屈聱牙,難免續(xù)貂之陋。孩提學語,聊舒向日之誠。
東南形勝地,城闕似排牙。
德遍久無斁,恩承新孔嘉。
秀登甲乙選,野靜癸庚嗟。
遙識吾王豫,疇咨無可加(江寶釵編校)。

其四
五言律詩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歲在壬午,我公總制閩浙四載。我皇上既定西陲,聲教四訖。復念南國,再舉時巡。圣母乘鸞,偕六龍而飛舞。上公先馬,引八駿以騰驤。灑道清塵,風雨各供乃職。恬波靜浪,江河并效厥靈。爾其越水騰輝,吳山獻瑞。巖谷響應(yīng),如聞呼祝之聲?;煎?,亦解媚茲之義。于是帝鑒平康,宸衷悅豫。入疆有慶,車服增榮。賜秩殊恩,崇階再晉。復眷老成,特揮天翰。永言耄耋,奚啻帝錫九齡。四韻褒嘉,不敷商霖二字。維時我公誠歡誠忭,載舞載歌。七秩四齡,較潞公而尚少。五言八句,奏白傅以無慚。喜起一廷,爭傳圣作明述。謳吟六合,豈止巷舞衢歌。儀本越人,備員閩海。遙瞻膏澤,感桑梓之蒙休。逖聽徽音,慶明良之際會。恭申頌祝,再紀盛明。詰屈聱牙,難免續(xù)貂之陋。孩提學語,聊舒向日之誠。
賡歌千古盛,巴里愧聱牙。
共喜鯨波伏,難忘棠蔭嘉。
空持觀水術(shù),不覺望洋嗟。
擊壤聊同調(diào),殊恩分外加(江寶釵編校)。

七言律詩
① 安平晚渡〖此詩收于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藝文〉,又載陳漢光《臺灣詩錄》。〗
風撼長竿捲大旗,安平渡口夕陽時。
參差帆影輕鷗泛,砰湃濤聲鐵馬馳。
收網(wǎng)漁郎還隱隱,招人舟子故遲遲。
醉翁矯首籌同濟,燈火連村盡系思(江寶釵編校)。

其二
七言律詩
涌浪聲聲似鼓鼙,將軍從此殄鯤鯢。
清笳落日歸漁笛,戰(zhàn)壘寒煙冷釣堤。
但覺星光齊上下,不分燐火遍東西。
太平歲久銷沉盡,折戟何須問水犀(江寶釵編校)。

其三
七言律詩
鹿耳門雄萬里城,暗沙沉鐵鯨鯢驚。
春風春雨波能立,潮落潮生氣未平。
駭浪周遭天設(shè)險,飛帆屈曲地中行。
從來利涉憑忠信,笑指群鷗久定盟(江寶釵編校)。

其四
七言律詩
十年作郡白盈頭,雪愛炎方為淹留。
遙對玉山成二老,消歸銀海作清流。
眾峰遠列看雌伏,鳴瀑齊聲報曉籌。
應(yīng)是碧雞曾羽化,樊龍猶得傍瀛洲(江寶釵編校)。

其五
七言律詩
萬水朝宗盡注東,曉云初散日曈昽。
漆園但覺虛生白,函谷遙驚氣盡紅。
和靄漸蒸鯤變化,華光合配月玲瓏。
長春海國扶桑近,不用揮戈仰再中(江寶釵編校)。

其六
七言律詩
濤聲日夜鎮(zhèn)長聽,偏聚凌虛君子亭。
淅瀝乍驚風折筍,噌吰疑是雨淋鈴。
近連射圃亂鳴鏑,并入春潮沸震霆。
自笑巴音同布鼓,廣長舌愧吐蓮青(江寶釵編校)。

其七
七言律詩
西嶼丹霞可樂饑,海波摩蕩日崦嵫。
軒軒顧影誰能舉,冉冉登臺或有期。
十色五光縈彷佛,宋車魯馬更離奇。
分明一幅鵝溪絹,界畫云煙李伯時(江寶釵編校)。
⑴ 編者按:「縈」,林豪《澎湖廳志》作「勞」。

其八
七言律詩
戟門西上聳澄臺,扶醉登臨亦壯哉。
片片賈帆破浪出,騰騰陣馬御風來。
守身時懔冰淵念,拯世深慚舟楫才。
但使汪洋歸大度,任他蠡測與鷗猜(江寶釵編校)。

① 此詩收于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藝文〉,又載陳漢光《臺灣詩錄》。
一舟似芥托波瀾,水立風馳洵大觀。
日月吐吞成四照,江河羞澀等微湍。
舉頭但覺星辰近,放眼從知天地寬。
便欲乘帆溯牛斗,珠光龍氣試回看。
⑴ 編者按:「帆」,連橫《臺灣詩乘》作「槎」。
⑵ (此詩又載連橫《臺灣詩乘》、賴子清《臺灣詩醇》)。(江寶釵編校)

其二
七言律詩
真成宦海任西東,回首萍蹤一瞬中。
十載含香聞三省,五年樵鶴肅雙熊。
可能文字驅(qū)潛鱷,賴有精誠貫白虹。
身入畫圖期共濟,肯將華發(fā)負初衷。
⑴ (此詩又載彭國棟《廣臺灣詩乘》)。(江寶釵編校)

廿年小阮舊論交,兩載同方荷并包。
鈴閣月明馴虎豹,樓船風肅靖螭蛟。
澤深海國長垂蔭,勛策云臺看錫茅。
獨笑白頭偕野鶴,淹留猶復等懸匏(江寶釵編校)

七言絕句
① 此詩收于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藝文〉,又載彭國棟《廣臺灣詩乘》、賴子清《臺灣詩醇》、陳漢光《臺灣詩錄》、許成章《高雄市古今詩詞選》。編者按:《高雄市古今詩詞選》題作〈端陽節(jié)籬菊作花〉。
清節(jié)秋霜世久知,東籬五月獨標奇。
非關(guān)傲骨因人熱,要見炎涼總不移(江寶釵編校)

五言排律
執(zhí)手意無極,欲言心轉(zhuǎn)忘。
至人退即進,我法柔為剛。
存道固存拙,不卑亦不亢。
波瀾生古井,蘭蕙失芬芳。
飛渡一泓海,置身千仞岡。
愿言崇令德,特達看圭璋(江寶釵編校)。

古風
憶昔長安道,同時侍玉皇。
公方翔鳳閣,予謬含雞香。
公才簡帝心,捧檄來閩疆。
予亦銜命出,連鑣共一方。
長溪接三山,燈火每相望(江寶釵編校)

三山領(lǐng)十郡,公政惟春暄。
愧予持布鼓,安敢擬雷門。
慮囚參末議,稍稍窺籬樊。
左提復右挈,卵翼感殊恩。
正期侍顏色,朝命移朱幡(江寶釵編校)。

朱幡出東寧,未至民先喜。
東寧本荒服,伏莽多虎兕。
吏黠營奸私,荊蓁欺蘭芷。
下車公毅然,為水不如火
期月風肅清,千里歌樂只(江寶釵編校)。
⑴ 編者按:「為水不如火」,彭國棟《廣臺灣詩乘》作「為火不如水」。


共24,分2頁顯示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