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岳開云 明末清初 · 黃?
余登岣嶁之山,其上蓋有廟云。
巋乎高哉,堁埵之遠(yuǎn),儼其神乎。
祝融之鎮(zhèn),血馬以祭,禹奚齋焉。
賦詩(shī)以飏,姚遇何人。
凝思乎朱陵之臺(tái),延望乎紫蓋之巔。
忽有羽衣之客,乘云氣而下。
告余曰:此太虛之寶洞而赤帝之珍館也。
子亦睹夫古今之籍而知地靈之所以著顯歟。
逖念陳跡,浮云萬(wàn)變。
陟茲者何限,知名者蓋鮮。
往者一韓,步我山扃。
其禱也久,雖默以誠(chéng)。
使林巒為之開顏,今云師為之?dāng)咳荨?div id="bzdfjmq" class='inline' id='poem_sentence_12_1642110_comment'>
夫其人也生有自來(lái),騎龍游白云之鄉(xiāng)。
氣有所稟,自天降維岳之精。
抉云漢之章,則動(dòng)昭回之光。
參天地之化,故重山斗之名。
師表一代,力回狂瀾。
仰止景行,岳峙朝端。
既不遇風(fēng)云之際會(huì),又何世路之險(xiǎn)巇。
犯人主之怒而盡言不諱,非如壁立千仞而不可以移者耶。
濟(jì)天下之溺而能辟異端,有若披云霧而睹青天焉。
惟道不容,柰何乎人。
惟誠(chéng)無(wú)偽,所能者天。
故其雪擁藍(lán)關(guān),有神明之衛(wèi)護(hù)。
風(fēng)波洞庭,亦江靈之鉥導(dǎo)。
間關(guān)萬(wàn)狀,邈矣八千里道。
攀躋九折,危哉七千丈高。
必契誠(chéng)于幽昧,履重險(xiǎn)而忘勞。
何秋雨之淋漓,違壯觀之夙心。
膚寸方興,二儀積陰。
觸石蘢蓯,千峰冥蒙。
陟降信宿,于廟之宮。
神監(jiān)孔昭,有感斯通。
于是吾山之靈,乃收其氣入無(wú)形。
聚者散,晦者明。
游氛始褰,皦日炯晃。
攢巒露形,列壑呈狀。
為其道之正直,無(wú)隱乎巖巖之面目。
為其志之窮愁,用示夫軒豁之氣色。
山林歟,皋壤歟,天下可小,世事都忘。
比古其最,餉之孔侈。
此豈非韓子之誠(chéng),能格我山靈。
山靈之權(quán),開闔此陰陽(yáng)。
突兀者如彼而俯察微誠(chéng),無(wú)心者如此而若有機(jī)緘。
故韓子稱以專雄,而吾所謂著顯者也。
余遂聽然而笑曰:子言則然矣,山靈則神矣。
山之為山,孰使之然。
厥初其結(jié),必有主宰者焉。
吾恐韓子之開云,山不得以專其權(quán)也。
蓋韓子者,天故生之而授以浩然之氣。
斯氣之為河岳為鬼神,與人相感通者,此其理也。
況心之于上下于幽明,至誠(chéng)無(wú)不動(dòng)者,亦其常耳。
中孚及豚魚,能服海鱷之頑。
平生仗忠信,豈賴湘君之神。
是知潮州之謫也,雖不能回人之惑。
君子之禱也,自有其不回之德。
人不可必,惟天可必。
有所閉而有所開,尤足以見蒼蒼之意也。
今客指山之云而曰山之神也可乎,客曰茍如子之言則不在云不在山而宜歸之于天也。
言訖飛去,山耶云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