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瓢巖辭 清 · 李徽逸
 出處:存齋先生文集卷之一
癸巳十一月甲辰。與舍弟柏栗寺訪瓢巖。有老釋引至其處。巖蓋在栗東麓盡處。高可六七丈。不甚斬絕?;蛟?span id="dridu22" class='bold'>古人種瓢其下。故名以其實(shí)。或云以其形之似瓢而得是號。未知其孰信也。遺事記。李氏初祖于是巖。此則有籍可考。天之降哲。未必無此理。豈誕妄無稽之說耶。俛仰沈思肅然而敬。油然而感。彷徨不能去。遂作感瓢巖賦。其辭曰。
歲癸巳南征兮,云余造乎東京。
柏栗而徑逝兮,問瓢巖兮何許。
山僧引余以先路兮,示遺石于山之龍。
繄吾先之始降兮,其名曰謁平。
無何屹然兮,不由漸而成形。
佐赫君以開邦兮,偕六部致理。
載籍闊而無憑兮,孰竟究其一二。
惕余跪而沈思兮,神潛動(dòng)而發(fā)豎
倚脩巖之崟崟兮,臨平野之渺渺
無蹤兮誰問,鳳有臺兮空留。
山川周遭兮,迥千里相繆。
人宜杰于地靈兮,天實(shí)佑于玆土。
大化生育兮,固先夏而后裔。
當(dāng)有虞昌明兮,尚氣化之未已。
有吞卵而懷神兮,亦感跡而誕異。
商周大宣兮,天不假人為
時(shí)我東之屯閉兮,僻海陬洪荒。
□產(chǎn)哲后瓠中兮,迎良弼虎乳
雞之鳴兮鵲之噪,紛可怪兮理或有
誰如我祖之妙凝兮,不有因而從天。
姓自道而靡襲兮,又非指樹之可倫。
綿瓜瓞百祀兮,間偉杰而簪紳。
派千分兮封或異,系實(shí)出于同根
伊來躬之眇然兮,奉家戒而來尋。
茫茫而雖夐兮,精恍恍猶親承。
何間近遠(yuǎn)兮,誠固有感應(yīng)。
識此義者其難兮,措天下指掌。
亂曰:君子報(bào)本,廣厥誠矣。
致遠(yuǎn)則難,惟篤之貴。
此若可能,他亦何求。
圣賢有訓(xùn),盍自由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