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元明間蒙古人,字道夫。仕為河南北道廉訪司僉事。入明居河南永寧。洪武中授秦王府紀善,改御史。請重刊律令憲綱,頒之諸司。未幾擢翰林修撰,坐事降典籍,進應(yīng)奉。十一年,以老致仕。明詩紀事·甲簽·卷四
與權(quán)字道夫,河南永寧人。元進士。由秘書監(jiān)管勾歷河南北道廉訪使僉事。洪武初,用薦授秦府紀善,改御史,出為廣西僉事。未之任,復(fù)留為御史。擢翰林修撰,降典籍,進應(yīng)奉,以年老致仕歸。有集十卷。 田按:道夫其先蠻部人,有別號答祿者,子孫因以為氏。明初流寓河南永寧。余觀道夫題詠,自署洛上人,則著籍永寧明矣。道夫集十卷,著錄于《明史藝文志》及《千頃堂書目》,今罕傳本。史稱道夫博學(xué)強記,明初祀三皇、建帝王廟,皆自道夫發(fā)之。余從《宋文憲集》附錄得詩一首,以補明初詩家缺遺焉。維基
答祿與權(quán),字道夫,蒙古人。元朝進士,明朝初期政治人物。其早年在元朝任河南北道廉訪司僉事。明朝初期,在河南永寧居住。洪武六年,擔任御史。七年,擔任廣西按察僉事,后為御史。后上書請祭祀三皇,并建帝王廟。后任翰林修撰。洪武十一年因年邁辭官。
人物簡介
魏卓(14世紀—15世紀),字與立,號五湖,江西建昌府廣昌縣人。魏卓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的舉人,次年(1385年)聯(lián)捷進士,因策對詳核超擢御史巡視河南,皇帝朱元璋欣賞其才能,讓他巡視畿內(nèi),并賜出入佩劍,讓他便宜行事。當時某內(nèi)戚暴虐,魏卓數(shù)次上言,朱元璋卻拘泥于議戚條文未成不愿行刑,某人后來更加橫行無忌,他立刻正法,皇帝暗喜,但內(nèi)庭眾怒要求抓拿質(zhì)問,他自縛上陳,皇帝正色禮遇,賜酒說:「御酒同卿飲,鋒刀不肯饒?!勾蛩阕屗蚯竺馑?,他應(yīng)聲說:「寧為忠諫死,何慮帝心焦?!够实鄄粣?,忤旨而處決,不久打算改期赦免已來不及。朱元璋非常懊悔,將行刑者連坐,賜祭葬并復(fù)其官,入祀鄉(xiāng)賢祠。
人物簡介
字子與,泰和人。洪武初,徵為諸王說書,授福建鹽運司副使,有《竹亭遺槁》。明詩紀事·甲簽·卷十六
沂字子與,泰和人。洪武初徵為諸王說書。授福建鹽運司副使,以老辭歸。有《徵君集》八卷。 田按:明初兄弟稱詩者。二藍外,繆氏《塤篪》,王氏《二妙》,錢氏《三華》。一家風雅,殊堪競爽?!秹_篪集》平陽繆仲琳、仲卣所作也。蘇平仲為之序,惜今不傳。子與與弟子啟詩合為《二妙集》,門人蕭翚所輯。子與洪武初應(yīng)詔為諸王說書,授福建鹽運司副使,以老辭歸。劉子高有詩送之,云:「萬里金門詔說書,一官不拜賦歸歟。極知圣主恩榮重,自信儒生計策疏。三月鶯花辭上國,十年水竹愛閑居。眼看逸翮翔寥廓,慚愧駑駘駕鼓車?!棺优c高不仕之節(jié),子啟以教官徵為御史,殆如藍山隱而藍澗仕也。集名《徽君集》,一名《竹亭遺稿》。竹亭,子與別號也。
人物簡介
姚與成(14世紀—14世紀),江西吉安府泰和縣秀溪人。姚與成和同科進士曾克偉都是居住在秀溪,與成七歲時長者曾命他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階前文武花初發(fā)?!顾⒓椿卮穑骸干缴暇妓幰焉??!孤犝叨加X得驚奇;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人同中舉人,次年(1388年)聯(lián)捷進士,他獲授戶部主事,巡按直隸各府有廉能名聲,回朝歸奏稱旨,獲賜圖書和宴會,二十七歲去世。
人物簡介
陳與言,潮陽(今屬惠來縣)人。陳野仙之弟,并以詩名。元末卜居邑中之鳳山閑隱。清張玿美修雍正九年《惠來縣志》卷一四《碩隱》有傳。詩二首。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江西萬安人。洪武中以貢入國子監(jiān)。二十六年,授兵科給事中。建文時,累官大理寺左寺丞。燕兵南下,赴淮西督戰(zhàn)被俘。燕王縱之歸,令傳語。與明慚憤,變姓名亡去,不知所終。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慈溪人,字與權(quán)。永樂十年進士。授江西按察使僉事。公廉仁恕,巡歷所至,訪察幽隱,人稱青天。遷山東參議。始終恪守清白。維基
顧巽(1379年—?),字與惓,浙江寧波府慈溪縣西嶼鄉(xiāng)坊隅人。進士出身。浙江鄉(xiāng)試六十四名。永樂十年(1412年)壬辰科會試二十二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十二名,歷任江西按察使僉事,后升為山東參議,為官清廉,卒于任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