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莫與京,云南鶴慶軍民府軍籍,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萬歷乙酉云南鄉(xiāng)試解元,萬歷己丑進士。官知縣。萬歷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云南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士,授宜賓縣知縣。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山東蒙陰人,字孝與。公家臣子。萬歷二十九年進士。泰昌時,累官國子祭酒。熹宗立,進詹事府詹事。疏請將光宗事跡于實錄外別為一錄,不許。天啟初,遷禮部右侍郎。見魏忠賢亂政,引疾歸。后被劾落職閑住卒。崇禎時謚文介。有《小東園詩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孝與,蒙陰人。萬歷辛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少詹事禮部右侍郎謚文介有問次齋槁維基
公鼐(1558年—1626年),字孝與,號周庭,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蒙陰縣(今山東省蒙陰縣)人。明朝東林黨官員、文學家、詩人,萬歷前期“山左三大家”之一。曾祖父公躋奎,任湖廣副使,父公家臣,翰林院編修。公鼐中式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左諭德,為東宮講官。升左庶子,因病回鄉(xiāng)。明光宗即位登基后,召見公鼐,任命為國子監(jiān)祭酒。明熹宗即位,公鼐升詹事,上奏稱:奏疏呈入宮中,明光宗并沒有同意。天啟元年,因改元不過半年,御史言官就有十多人被譴責調(diào)職,公鼐因此上疏勸誡并譏諷輔臣。因此得罪了明熹宗,被譴責。但不久仍然升任禮部右侍郎,協(xié)助掌管詹事府,擔任實錄副總裁。公鼐好學見聞廣博,磊落有器量見識??吹轿褐屹t閹黨禍亂政綱,稱病回鄉(xiāng)。不久去世。崇禎初年,恢復官職,并賜撫恤,謚文介。
人物簡介
彭晰與,字倩明,廣東廣州府南??h人。進士出身。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士,初任福建長樂令。長樂故嚴邑,皙與殫心竭力,群廢畢舉。修學宮,創(chuàng)青云路、道義門,皆捐俸為之。歲荒,勸民出谷以賑,存活者萬馀人。擢南民部主事,督理鳳陽漕儲,奸弊悉革。轉員外郎,升本部郎中,遷楚黃州府知府。黃多宦紳,每視事持札關說者,日以數(shù)十計,皙與皆焚之,自是薄俗稍變。尋調(diào)梧州,五載遷云南澄江道,移鎮(zhèn)臨安。會有小丑之警,皙與調(diào)兵轉餉,積勞成疾,卒于官。長樂有去思錄,黃、梧有生祠,澄江祀之名宦。
人物簡介
張與可(16世紀—17世紀),四川重慶府涪州人。張與可是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萬歷十七年(1589年)成進士,獲授諸暨知縣,但除授未到任就已經(jīng)請求改任教職,二十七年(1599年)升為戶部員外郎,后外任河南按察司副使,捐資鑿平龜龍關,又倡議捐款在沙溪溝建橋,獲知州韓邦哲送贈匾額「永賴」紀念。
人物簡介
莫與齊(?—一六二七),字元慎,號蒼屏。連州人。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一六一五)舉人,明熹宗天啟二年(一六二二)進士。初授太平府推官,引疾致仕,卒。有《曙先齋詩集》。清同治《連州志》卷七有傳。維基
莫與齊(1560年—1627年),字元慎,號蒼屏,廣東廣州府連州官籍。攻苦力學,講習不倦,連之俊秀,多出其門。年五十歲序貢國學,益加淬勵。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廣東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登進士第,已六十三歲。工部觀政,初授南直太平府推官,折獄詳明,人稱“莫青天”。天啟六年改任教授,七年卒。著有《曙光齋詩集》,已佚。今存文一篇,詩六首,殘句一聯(lián)。
人物簡介
朱與翹,字楚伯,號惺復,浙江海寧人。萬歷十九年(1591年)舉辛卯科浙江鄉(xiāng)試。萬歷二十年(1592年),聯(lián)登壬辰科第三甲第一百七十三名進士,官江西建昌府知府,仕至廣西副使。
人物簡介
吳一栻,字德與,號纘敬,浙江嚴州府淳安縣人。萬歷十六年(1588年)戊子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進士,授揚州府推官,政多平反。攝府篆,修葺書院,集諸生講學課藝。適儀真、寶應相繼大旱,民賴全活,且施藥治疾,百姓德之。晉工部主事,升員外郎,司榷荊南,通商惠民,免竹筏之征,減船稅之鈔,漢沔稱福星焉。升濟南府知府,值旱蝗為災,單騎親歷州縣,多方蠲賑,民獲更生。又嘗軍需孔亟,閭閻凋瘠,軍賦多不及額,為大司農(nóng)所劾,百姓如倪寬故事,爭先輸納,奏最,改東昌府知府,擢廣東海道憲副,時海寇猖獗,全粵震警,栻指授方略,生擒賊首十三人,散其馀黨,以勤勞卒于官。嚴州大街有「名高兩浙坊」,為解元蔡應龍、舉人吳一栻、徐鵬程立。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嘉興人,字履常,號與參。黃洪憲子。萬歷十四年進士,授工部主事,出理張秋河道。歷官副都御史,巡撫福建,有聲績。有《盟鷗堂集》、《北河紀略》、《河漕通考》等。槜李詩系·卷十六
承玄字履常,號與參,洪憲子。萬歷丙戌進士,以水部郎治河,張秋浚伽之議,實經(jīng)始焉。升湖西臬長,修梅林、玉峽諸道,均永新屯田之糈,飭萬安營軍之規(guī)。晉中州右轄,裁監(jiān)兌,左轄關中減歲額。后以副都撫閩,歸卒。有盟鷗堂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履常,秀水人。萬歷丙戌進士,除工部主事歷應天府尹以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贈工部左侍郎有盟鷗堂集維基
黃承玄(1564年—1620年),字履常,號與參,中軍都督府嘉興中左千戶所(今浙江嘉興市)人,祖籍江西新淦。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順天鄉(xiāng)試六十五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二百九十一名,第二甲第七名進士。兵部觀政,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升營膳司員外郎、郎中,出管張秋淮徐河道。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升山東濟寧兵備副使。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升山東濟寧兵備副使。歷湖廣右參政、江西左參政,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升廣西按察使,隨即改江西按察使。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升河南右布政使,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四月,任應天府府尹。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乞休,萬歷四十八年(1619年)卒。
人物簡介
許其進(1568年—1648年),字孔與,號尚玄,山東東昌府聊城縣民籍。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進士。通政司觀政,六月授揚州府推官,四年任應天府鄉(xiāng)試同考官。冰蘗自矢,讞獄平允,案無留牘。有妖僧為亂,禍且不測,以計擒之,一郡賴以無事。內(nèi)轉吏部主事,為計者所中歸。
人物簡介
【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字應與,萬歷二十六年進士,累遷南京吏科給事中。時講筵久罷,福王不就國,起龍首疏及之。又請復建文年號,追謚靖難仗節(jié)諸臣。有《留垣奏議》。維基
黃起龍,字應興,號雨石,福建莆田縣(今莆田市)人。萬歷二十六(1598年)戊戌科三甲進士。授行人司行人,官至南京吏科給事中。屢有諫言,皆不報。遂乞休。后起為廣東按察使,卒于途中。著有《留垣奏議》四卷。曾與僧如忍等募修莆田國歡寺。
人物簡介
王從義(1573年—?),字與權,號行素,山西省大同府大同縣(今山西省大同市)人,明朝末期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萬歷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山西鄉(xiāng)試第五十三名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進士,初授大理寺右評事,升戶部主事,歷任戶部員外郎、郎中,累官東昌府知府。天啟元年,擔任山東按察司副使。天啟三年,擔任河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后改山東右布政使。天啟六年,升任河南左布政使。崇禎元年,擔任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等地。二年加戶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山東聊城人,字與權,號確齋。萬歷十七年進士。由行人擢吏科給事中,進兵科右給事中。遇事敢言,因言顧憲成被斥事,貶為陜西按察司知事,引疾歸。有《周易札記》、《兩垣奏疏》。維基
逯中立,字與權,號確齋,山東聊城人,萬歷己丑進士,官至兵科右給事中。萬歷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進士,授行人司行人,擢吏科給事中。遇事敢言。行人高攀龍,御史吳弘濟,南京各部官員譚一召、孫繼有、安希范都由于為趙用賢罷官辯護而遭退斥,逯中立上疏直言,違背旨意,被停發(fā)俸祿一年。不久升任兵科右給事中。明神宗下詔編修國史,輔臣王錫爵推薦其門生、前任詹事劉虞夔為總裁。劉虞魁此前在補錄糾察過失時,被彈劾罷官,各御史藉此反對,而逯中立批評劉虞魁最為賣力,并言及王錫爵,結果此事告寢。不久,吏部郎中顧憲成因推舉內(nèi)閣大臣之事被撤職,給事中盧明諏申救,也被貶官。逯中立因此神宗進言,神宗大怒,下旨嚴責,貶盧明諏為平民,又貶中立為陜西按察司知事,中立于是稱病歸鄉(xiāng),家居二十年卒。熹宗時,追贈光祿寺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