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欧美r_日本黄色三极片_亚洲综合第一欧美日韩中文_337p日本大胆欧美人术艺术69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1—1084 【介紹】: 宋蔡州上蔡人,初名煥斗,字擇之。少學古文于穆修,又從孫明復受經(jīng)學。仁宗寶元元年進士。出知袁州,首建學官,置生徒,學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加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進、銀臺司。王安石執(zhí)政,諷求其罪,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元豐中主管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工詩文。有《龍學文集》。
全宋詩
祖無擇(一○一○~一○八五,生年參《龍學文集》所附《龍學始末》及《咸淳臨安志》卷八九),字擇之,上蔡(今屬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歷知南康軍、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廣南東路轉運使,入直集賢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陜府,遷湖北轉運使,入為中書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進龍圖閣學士,知鄭、杭二州。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熙寧三年(一○七○)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元豐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陽九老祖龍學文集》十六卷。《宋史》卷三三一有傳?!∽鏌o擇詩,以宜秋館??焓戏e學齋景宋鈔本《祖龍學文集》(其中詩四卷)為底本,參校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淵閣本)、南昌彭氏知圣道齋鈔本(簡稱彭本)。底本第五、六兩卷收入之祖氏與他人和詩及從《至元嘉禾志》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九三四
祖無擇(?——一○八五),字擇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寶元元年登進士第,授承奉郎、通判齊州。歷知南康軍、海州?;实v中,提點廣南東路、荊湖北路刑獄,改廣東轉運使。入直集賢院,又出知袁州。英宗朝,糾察在京刑獄,遷左諫議大夫,進龍圖閣學士。歷知開封府及鄭、杭二州。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為王安石所斥,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尋復光祿卿、秘書監(jiān)、集賢院學士,主管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元豐八年卒。著有《龍學文集》。《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2—1085 【介紹】: 宋開封咸平人,字君貺,原名拱壽。仁宗天圣八年登進士第一。慶歷間,累官翰林學士,知開封府,遷御史中丞。反對慶歷新政。新政罷,出知鄭、澶等州。至和三年,拜三司使,使契丹。坐事被劾,出任外官多年。神宗熙寧元年召還,王安石言其舊過,復出知應天府。元豐間上言反對保甲法。仕終彰德軍節(jié)度使。卒謚懿恪。有《治平改鑒》及文集。
全宋詩
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貺,舊名拱壽,仁宗賜今名,開封咸平(今河南通許)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士。慶歷元年(一○四一)為翰林學士,知審官院。皇祐間出知鄭州,徙澶、瀛、并三州。四年(一○五二),為學士承旨兼侍讀。至和三年(一○五六),拜三司使,旋出知永興軍,移泰、定二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大名府。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判河陽。哲宗即位,徙彰德。元豐八年卒,年七十四。有文集七十卷,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王懿恪公拱辰傳》,《宋史》卷三一八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一○二七
王拱辰(一○一二——一○八五),字君貺,原名拱壽,仁宗賜今名,開封咸平(今河南開封)人。天圣八年舉進士第一,通判懷州,入直集賢院,歷鹽鐵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誥。慶歷元年,為翰林學士,權知開封府,拜御史中丞。后以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出知鄭、澶、瀛、并州。使契丹還,除宣徽北院使。元豐初,轉南院使,再判大名,改武安軍節(jié)度使。元豐八年徙彰德軍節(jié)度使,加檢校太師,是年卒,年七十四。有《治平政鑒》十篇,內、外制集各五卷,奏議十卷,文集七十卷。見劉敞撰《王開府行狀》(載《公是集》卷五),《宋史》卷三一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真定人,字伯中。王化基子。真宗大中祥符八年進士。累擢知制誥。仁宗以其恬于進取,超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后罷為資政殿學士、知許州。皇祐初,除御史中丞,遷觀文殿學士、禮部尚書、兼翰林侍讀學士。每御前進讀,至前代治亂之事,必再三諷諭。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年七十。謚安簡。有《平山集》。
全宋詩
王舉正,子伯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第進士,知伊闕、任丘縣。擢知制誥,為翰林學士。超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中。以資政殿學士出知許州。仁宗皇祐初拜御史中丞,四年(一○五二),言狄青出身兵伍不可為樞密副使(《宋史》卷二一一),出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讀學士。嘉祐五年(一○六○)以太子少傅致仕(《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四六)。卒,謚安簡。有《平山集》、《中書制集》、《內制集》五十卷,均佚。《宋史》卷二六六有傳。
全宋文·卷四○○
王舉正(九九一——一○六○),字伯仲,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王化基子。以蔭補秘書省校書郎。后進士及第,知伊闕、任丘縣,累遷至尚書度支員外郎、直集賢院,與修《三朝寶訓》、起居注。擢知制誥,為翰林學士,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出知許州、應天府。皇祐初,拜御史中丞,遷觀文殿學士、禮部尚書,知河南府,兼翰林侍讀學士。嘉祐四年以太子少傅致仕,五年卒,年七十。謚安簡。有《平山集》、《中書制集》、《內制集》五十卷。見《隆平集》卷六,《宋史》卷二六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5—1086 【介紹】: 宋河南人,字勝之。王曙子。以蔭入仕。仁宗時官殿中丞,除集賢校理。坐預蘇舜欽奏邸會,黜監(jiān)復州酒。后為兩浙、京東西轉運使。神宗朝累遷龍圖閣直學士、知應天府。為人伉直,喜論天下事。元昊叛時,曾上備邊選將之策。凡宮中所需不符法式,有司迎合以求進者,悉論之。
全宋詩
王益柔(一○一五~一○八六),字勝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用蔭至殿中丞,知介丘縣。仁宗慶歷初以范仲淹薦,除集賢校理。因參預蘇舜欽進奏院宴會,黜監(jiān)復州酒稅。久之,為開封府推官,出為兩浙、京東西轉運使。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入判度支審院。歷知制誥、兼直學士院,遷龍圖閣直學士、秘書監(jiān),知蔡、揚、亳州,江寧、應天府。哲宗元祐元年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七八),年七十二?!?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五三、《宋史》卷二八六有傳。今錄詩六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5—1071 【介紹】: 宋臨安人,字子飛。錢彥遠弟。由殿中丞策制科,轉太常博士。為呂夷簡所知,擢右正言。首劾范仲淹、富弼,二人皆罷。歷知數(shù)州府。神宗立,御史論其傾險儉薄,附賈昌朝、夏竦以陷正人,不宜冒居翰院,乃罷學士。久之,知永興軍。卒謚修懿。
全宋詩
錢明逸(一○一五~一○七一),字子飛,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以父蔭為殿中丞,策制科,擢右正言。擢知諫院,為翰林學士,加史館修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權知開封府(《開封府題名記碑》)。罷知蔡州。歷揚、青、鄆、曹州、應天府。還,判流內銓、知通進銀臺司。復出知成德軍、渭州、秦州。英宗治平初,復為翰林學士。神宗立,出知永興軍。熙寧四年卒,年五十七。謚修懿?!?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七、《東都事略》卷四八有傳。
全宋文·卷一○四六
錢明逸(一○一五——一○七一),字子飛,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易子,彥遠弟。由殿中丞策制科,轉太常博士,擢右正言。首劾范仲淹、富弼,二人皆罷。進同修起居注、知制誥,擢知諫院,為翰林學士。加史館修撰,知開封府。后罷為龍圖閣學士、知蔡州?;实v四年,自揚州知青州,改鄆州。又歷知曹州、應天府。還,判流內銓、知通進銀臺司。復于嘉祐四年出知成德軍;五年,知渭州;八年,加端明殿學士、知秦州。治平初,復為翰林學士。神宗立,御史論其傾險憸薄,傾附賈昌朝、夏竦以陷正人,文辭淺繆,不宜冒居翰院,乃罷學士。熙寧元年,出知永興軍。四年卒,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修懿。《宋史》卷三一七《錢惟演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79 【介紹】: 宋趙州平棘人,字次道。宋綬子。仁宗寶元二年賜進士及第。為館閣???,出簽書集慶軍判官。任編修官,預修《新唐書》。英宗治平中,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并編修《仁宗實錄》,判太常寺。神宗時,歷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龍圖閣直學士,修《兩朝正史》。藏書三萬卷,熟于朝廷典故,著書甚多。有《春明退朝錄》、《長安志》,輯《唐大詔令集》等。
全宋詩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仁宗時以父蔭召試學士院,賜進士及第。為館閣???,后充編修官,預修《唐書》。出知亳州。英宗治平中,累擢知制誥、判太常寺。后出知絳州,尋召還,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神宗熙寧十年(一○七七),修仁宗、英宗兩朝正史。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著作今存《春明退朝錄》三卷、《長安志》二十卷。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鎮(zhèn)《宋諫議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天圣三年,以父任為秘書省正字。寶元二年,召試學士院,賜進士第。仁宗朝歷官館閣???、集賢校理、知太平、亳州,累遷至工部郎中。治平初,同修起居注,知制誥。熙寧中,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贈禮部侍郎。敏求學識博洽,著述甚豐。嘗奉詔修《兩朝正史》,預修《新唐書》,補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百四十八卷,輯《唐大詔令》百三十卷,另著有《書闈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東觀絕筆集》二十卷、《東京記》三卷、《閤門儀制》十三卷、《長安志》二十卷(存)、《河南志》二十卷(今存本不分卷)、《春明退朝錄》二卷(存)等。見范鎮(zhèn)《宋諫議敏求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蘇魏公集》卷五一《龍圖閣直學士修國史宋公神道碑》,《宋史》卷二九一《宋綬傳》附子敏求傳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1—108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號半山。王益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授簽書淮南判官。七年,知鄞縣,興修水利,貸谷于民,嚴整保伍,治績卓著。歷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為三司度支判官,上萬言書,主張變法改革、培養(yǎng)人才,未被采納。遷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力主變法,與神宗意合,乃設置三司條例司,理財整軍,力謀富國強兵。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舉、學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強烈反對,罷相,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元豐三年,封荊國公。卒謚文。提倡新學,曾與子雱及呂惠卿重釋《》、《》、《周官》,為《三經(jīng)新義》;又撰《字說》,文字訓詁亦多與前人不同。主歷史變化之說,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詩文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政治抱負,風格雄健峭拔,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臨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老子注》輯本。
全宋詩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歷簽書淮南判官、知鄞縣、通判舒州,召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點江東刑獄。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為度支判官,獻萬言書極陳當世之務。六年,知制誥。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寧府。尋召為翰林學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除參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擊,辭相位,以觀文殿學士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辭,以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寧府。十年,免府任,為集禧觀使,居江寧鐘山。元豐元年(一○七八),封舒國公。后改封荊。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贈太傅。紹圣中謚文。著有《臨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詩選》二十卷、《新經(jīng)周禮義》二十二卷(殘)。另有《王氏日錄》八十卷、《字說》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傳》一卷、《論語解》十卷,與子雱合著《新經(jīng)詩義》三十卷,均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荊公安石傳》?!?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王安石詩,有全集本和詩集李壁注本兩個系統(tǒng)。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陽何氏撫州覆宋紹興中桐廬詹大和刊《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其中詩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詩)為底本。校以南宋龍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簡稱龍舒本),張元濟影印季振宜舊本《王荊文公詩李雁湖箋注》本(張氏以為系元大德本,據(jù)今人考證,實明初刻本,簡稱張本),清繆氏小岯山房刊本(簡稱繆本),日本蓬左文庫所藏朝鮮活字本(簡稱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詩,以及從他書輯得的集外詩,分別編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與他人詩集互見或誤收的詩,前人已多有指明。為謹慎計,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詩,仍全部收入,在詩題下加注或加按說明;《瀛奎律髓》誤收的他人詩,入存目。
詞學圖錄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士及第,授簽書淮南判官。仁宗朝歷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以母喪去職。神宗即位,起知江寧府,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拜參知政事,主持變法,陸續(xù)頒行農(nóng)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勢力強烈反對,七年,罷相,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江寧府。八年,復相。九年,再罷相,出判江寧府,退居江寧半山園。次年封舒國公,元豐三年改封荊國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紹圣中,謚曰文。崇寧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屬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傳世。另著有《三經(jīng)新義》(已佚,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字說》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常州武進人,字君倚。錢冶子。仁宗皇祐元年進士。歷知明州,進知制誥。英宗即位,陳《治平十議》。謫為滁州團練使。神宗時知諫院,忤王安石,出知江寧府,徙揚州,改提舉崇福觀。卒年五十二。
全宋詩
錢公輔(一○二一~一○七二),字君倚,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少從胡翼之學,有名吳中。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宋詩拾遺》卷四)。歷通判越州、知明州,擢知制誥。英宗即位,謫滁州團練使。神宗立,拜天章閣待制知鄧州,復知制誥,知諫院。熙寧四年(一○七一),由知江寧府徙知揚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三)。五年,卒(同上書卷二四○),年五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一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一四二五
錢公輔(一○二一——一○七二),字君倚,常州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冶子?;实v元年登進士甲科。通判越州,為集賢校理、同判吏部南曹。歷開封府推官、戶部判官、知明州,進知制誥。英宗即位,謫為滁州團練使。踰年,起知廣德軍。治平四年,神宗立,拜天章閣待制,知鄧州,復知制誥,知諫院。熙寧二年,因忤王安石,罷知江寧府。四年五月,徙知揚州。五年改知越州,提舉崇福觀。十一月卒,年五十二。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二、四,《宋詩紀事》卷一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097 【介紹】: 宋京兆藍田人,字微仲。呂大忠弟。仁宗皇祐初進士。調馮翊主簿,改永壽令。英宗即位,為太常博士,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諫英宗勿追崇濮王。神宗時除知制誥,坐環(huán)慶兵變,降知臨江軍。元豐初徙永興軍,時用兵西夏,大防調度有方,務在寬民。哲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遷吏部尚書,拜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封汲郡公。元祐三年,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與范純仁等同掌國政,凡八年。紹圣中,以黨論累貶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卒謚正憫。有《呂汲公文錄》、《韓吏部文公集年譜》等。
全宋詩
呂大防(一○二七~一○九七),字微仲,藍田(今屬陜西)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清雍正《陜西通志》卷三○)。調馮翊主簿、知永壽、青城縣,入權鹽鐵判官。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監(jiān)察御史里行。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知泗州。召直舍人院,除知制誥。四年,知延州,以事落知制誥,以太常博士知臨江軍,徙華州、秦州。元豐初,徙永興。數(shù)年,知成都。哲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權開封府。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封汲郡公。三年,超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哲宗親政,以黨籍,奪學士,知隨州,貶秘書監(jiān),分司南京。紹圣四年,再貶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至虔州信豐病卒,年七十一。謚正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東都事略》卷八九有傳。今錄詩六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沈季長(一○二七~一○八七),字道原,其先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徙家真州揚子(今江蘇儀徵)。舉進士。歷越州司法參軍,南京國子監(jiān)教授、直講。遷天章閣侍講,兼集賢校理、管勾國子監(jiān)公事,同修起居注。出為淮南節(jié)度判官。哲宗元祐初,權發(fā)遣南康軍,改權發(fā)遣秀州事。元祐二年卒于官,年六十一。有文集十五卷,詩傳二十卷,已佚。事見《王魏公集》卷七《沈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8—1093 【介紹】: 宋閬州新井人,字傳正。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神宗熙寧初,為著作佐郎。助呂惠卿制手實法,累遷知制誥。同修兩朝國史,擢翰林學士。元豐五年,拜尚書左丞,以荒于酒色及繕治府舍過制,罷知汝州,徙亳、杭、鄆三州。因濫用酷刑被劾,奪職知虢州。后還職歷知大名府。性奢侈,宴飲無度,為時議所貶。
全宋詩
蒲宗孟,字傳正,閬州新井(今四川南部西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郡齋讀書志》卷一九《蒲左丞集》),調夔州觀察推官。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召試學士院,為館閣???。六年,進集賢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六),同修起居注、知制誥,轉翰林學士兼侍讀。元豐六年(一○八三),出知汝州,加資政殿學士,徙亳、揚、杭、鄆州。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御史劾在鄆為政慘酷,奪職知虢州(同上書卷四二七)。五年,復職知河中。七年,移知永興軍(同上書卷四七一),旋知大名府。以疾求河中,既至,卒,年六十六。謚恭敏(《揮麈錄》后錄卷五)。有文集、奏議七十卷(《宋史·藝文志》),并集宋齊以后錢塘詩三千馀首為三十卷(《乾道臨安志》卷三),已佚。《東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三二八有傳。今錄詩二十六首。
全宋文·卷一六二九
蒲宗孟(一○二八——一○九三),字傳正,閬州新井(今四川南部縣西)人,師道子?;实v五年第進士,調夔州觀察推官。熙寧三年,召試學士院,以為館閣???、中書檢正官,進集賢校理。七年,奉命察訪荊湖兩路,奏罷辰、沅役錢及湖南丁賦,助呂惠卿制手實法。九年,同修起居注、直舍人院、知制誥。神宗稱其史才,命同修仁、英兩朝國史,為翰林學士兼侍讀。元豐五年,拜尚書左丞。次年罷知汝州。加資政殿學士,歷知亳、杭、鄆三州、河中府。御史劾其慘酷,奪職知虢州。后復職知河中、永興、大名。元祐八年卒,年六十六,謚恭敏。有文集五十卷、奏議二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9—1090 【介紹】: 宋萊州膠水人,字仲遠。蔡齊侄。第進士。歷官拜天章閣待制、秦鳳等路都轉運使,進龍圖閣直學士。王韶進師河州被困,延慶檄兵赴救,除攝熙帥。徙知成都府兼兵馬都鈐轄。再徙渭州。以通兵法為神宗所善,召知開封府,拜翰林學士。官終工部、吏部侍郎。
全宋詩
蔡延慶(一○二九~一○九○),字仲遠,萊州膠水(今山東平度)人。齊從子。舉進士,通判明州。英宗治平中提點陜西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神宗熙寧中知河中府(《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四之三九)。為秦鳳等路轉運使,徙知成都府兼兵馬都鈐轄。歷知渭州、戎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七五、二九四)。元豐二年(一○七九)知開封府,拜翰林學士。出知滁、瀛、洪、定等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拜工部侍郎。五年,卒(同上書卷三九五、四三九),年六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六有傳。
全宋文·卷一六五一
蔡延慶(一○二九——一○九○),字仲遠,萊州膠水(今山東平度)人,蔡齊弟褒之子。中進士第,通判明州。熙寧初,歷開封府推官,知河中府,直舍人院、判流內銓。五年,拜天章閣待制、秦鳳等路都轉運使,以應辦熙河軍須功,進龍圖閣直學士。七年,徙知成都府兼兵馬都鈐轄。坐區(qū)處茂州蠻事失宜,徙知渭州。元豐二年,召知開封府,拜翰林學士。以言者罷,出知滁、瀛、洪州,帥高陽、定武,復龍圖閣直學士。元祐中,為工部、吏部侍郎。五年卒,年六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六有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縉叔。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歷江寧尉?;实v元年調充《新唐書》編修官。長于史學,博采傳記雜說數(shù)百家,又擅譜學,創(chuàng)為世系諸表,于《新唐書》出力頗多。書成,進直秘閣、同知禮院。仁宗求治道,陳時務五事,朝廷頗采其策。神宗熙寧初,出知潁州。卒年五十三。有《唐書直筆》。
全宋詩
呂夏卿,字縉叔,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清乾隆《晉江縣志》卷八),為江寧尉。薦為編修唐書官,遷直秘閣,同知禮院。嘉祐八年(一○六三),充史館檢討(《宋會要輯稿》職官一八之五三)。神宗熙寧初,遷兵部員外郎、知制誥(《晉江縣志》卷一二)。出知潁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五十卷(《蘇魏公集》卷六六《呂舍人文集序》),已佚。《宋史》卷三三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三○七
呂夏卿,字縉叔,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慶歷二年進士,調高安主簿,改江寧尉?;实v元年調充《新唐書》編修官,嘉祐五年書成,進直秘閣、同知禮院。英宗世,歷史館檢討,同修起居注、知制誥,與修《仁宗實錄》。熙寧中,出知潁州,卒,年五十三(一作五十五)。著《唐書直筆》四卷(存)、《兵志》三卷,文集五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112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吉甫。仁宗嘉祐二年進士。與王安石論經(jīng)義多合,遂定交。神宗熙寧初,累遷集賢校理,判司農(nóng)寺,參與制訂新法。進知制誥,判國子監(jiān),與王雱同修《三經(jīng)新義》。又知諫院,為翰林學士。熙寧七年,任參知政事,堅行新法。后與王安石交惡,出知陳州、延州、太原府。哲宗紹圣中,歷知延安府,筑米脂諸寨以備西夏侵擾?;兆跁r,因事安置宣州,移廬州。有《莊子解》及文集。
全宋詩
呂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晉江(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調真州推官。神宗熙寧初,歷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熙寧七年(一○七四),為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王安石復相,出知陳州。十年,知延州。元豐五年(一○八二),知太原府。哲宗元祐初知揚州,尋貶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貶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建州安置。紹圣初,起知大名、延安府。以破夏有功,拜保寧、武勝兩軍節(jié)度使?;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崤e杭州洞霄宮(《乾道臨安志》卷三)。崇寧初,以武昌軍節(jié)度使知大名。五年(一一○六)知杭州。大觀元年(一一○七),責授祁州團練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廬州。四年,以觀文殿學士為醴泉觀使致仕。政和元年卒,年八十。有《東平集》一百卷,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呂參政惠卿傳》,《東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四七一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九
呂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嘉祐二年進士,為真州推官。秩滿入都,與王安石論經(jīng)義,意多合,遂定交。熙寧初,安石當政,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以為檢詳文字,事無大小必與謀,凡所建請,章奏皆出其手。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判司農(nóng)寺。后為天章閣侍講,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判國子監(jiān),與王雱同修《三經(jīng)新義》。又知諫院,為翰林學士。熙寧七年,安石罷相,薦為參知政事,遂叛安石。八年,安石復相,出知陳州、延州。元豐五年知單州,六年知太原。哲宗即位,貶為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責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建州安置。紹圣中,復資政殿大學士,知延州,加銀青光祿大夫,拜保寧、武勝兩軍節(jié)度使?;兆诹ⅲ浦贾?,徙大名。崇寧五年,復知杭州。坐其子聞妖人言不告,責祁州團練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廬州。政和元年卒,年八十。贈開府儀同三司。著有文集一百卷、奏議一百七十卷、《道德真經(jīng)傳》四卷(存)、《孝經(jīng)傳》一卷、《論語議》十卷、《莊子解》十卷等。見《呂參政惠卿傳》(《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七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102 【介紹】: 宋人,世居魏縣,徙安陽,字邦直。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神宗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撰河渠、律歷、選舉諸志。歷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哲宗時,累拜中書侍郎,恢復青苗、免役法,變元祐之政。后坐事罷知河南,又落職知真定府?;兆诹ⅲ霝殚T下侍郎,逾年罷知大名府。
全宋詩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陽(今屬河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調邢州司戶參軍,遷晉州和川令。神宗時,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元豐四年(一○八一),拜吏部尚書。六年,遷尚書右丞。哲宗即位,轉尚書左丞?;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為門下侍郎,尋出知大名府。崇寧元年卒,年七十一。有詩文一百卷,已佚。事見《雜肋集》卷六二《資政殿大學士李公行狀》,《宋史》卷三二八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实v五年舉進士,調邢州司戶參軍、和川令。治平二年試秘閣為第一,對策入等,以秘書郎簽書平江軍判官。以歐陽修薦,得集賢校理、同知太常禮院。神宗器其才,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元豐中,自吏部尚書拜尚書右丞,哲宗立,轉左丞。因反對廢除新法,罷知河陽,徙河南、永興等地。哲宗親政,拜中書侍郎。范純仁去位,清臣獨顓中書。后坐事罷知河南,尋落職知真定府。徽宗立,入為門下侍郎,尋出知大名府。崇寧元年卒,年七十一。贈金紫光祿大夫。著有詩文一百卷、奏議三十卷、《平南事覽》二十卷、《吳書實錄》三卷、《真宗圣政記》一百五十卷、《政要》十卷、《仁宗觀文覽古圖記》十卷、《元豐土貢錄》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八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