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85詞典 2分類詞匯 83
《國語辭典》:衛(wèi)矛(衛(wèi)矛)  拼音:wèi máo
植物名。衛(wèi)矛科衛(wèi)矛屬,落葉灌木。枝干皆有物突起,狀如箭翎,葉橢圓有鋸齒,經(jīng)秋紅色絢爛,夏開淡黃綠色細(xì)花,樹皮可造紙。
《漢語大詞典》:保斗
壺蓋中央的突起部分。太平御覽卷二引 漢 桓譚 新論:“天之卯酉,當(dāng)北斗極天樞。樞,天軸也,猶蓋有保斗矣。蓋雖轉(zhuǎn)而保斗不移。天以轉(zhuǎn)周匝,斗極常在,知為天之中也?!?/div>
《國語辭典》:沙噀  拼音:shā xùn
動物名。一種海參。棘皮動物門。體黑褐色,背面有肉質(zhì)狀的刺突起。也稱為「刺參」。
《漢語大詞典》:鏡鼻(鏡鼻)
鏡子上面能夠穿繩懸掛的突起物。 唐 段成式 《廬陵官下記》:“﹝ 韋少卿 ﹞胸上刺一樹,樹杪集鳥數(shù)十,其下懸鏡,鏡鼻繫索,有人止於側(cè)牽之。”
《國語辭典》:腳踝(腳踝)  拼音:jiǎo huái
小腿與腳掌間,腳骨兩旁凸起的部位。也稱為「腿腕子」、「腳腕子」。
《國語辭典》:結(jié)節(jié)(結(jié)節(jié))  拼音:jié jié
生物體表面或內(nèi)部組織中圓形的突起物。如人類的坐骨、恥骨等及鳥類的肋骨上皆有。
《國語辭典》:瘜肉  拼音:xí ròu
即瘜。一種因黏膜異常而形成的突起物。多發(fā)生在鼻腔或腸道內(nèi)。病因不明,有遺傳性和非遺傳性之分。段注本《說文解字。疒部》:「瘜,寄肉也?!骨濉6斡癫?。注:「息肉即瘜肉?!埂饵S帝素問靈樞經(jīng)。卷九。水脹》:「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nèi)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明。唐順之山海??陳職方邀登觀海亭作〉詩其二:「鴟蹲蛆食安可長,瘜肉不剪成懸疣?!挂沧鳌赶⑷狻?。
《漢語大詞典》:題地(題地)
謂突起在地上。《梁書·武帝紀(jì)上》:“夫日月麗天,高明所以表德;山岳題地,柔博所以成功?!?/div>
分類:突起地上
《漢語大詞典》:仄起
(1).傾斜突起。 清 劉大櫆 《游黃山記》:“忽巨石仄起如龜脊,左右絶壑萬仞,從脊上跼步以行,行者皆股慄?!?br />(2).近體詩的起句形式。指首句第二字為仄聲。如五律首句為仄仄平平仄,七律首句為仄仄平平仄仄平。
《漢語大詞典》:猋豎(猋豎)
謂疾風(fēng)突起。 晉 陸機 《文賦》:“粲風(fēng)飛而猋豎,鬱云起乎翰林?!?/div>
《漢語大詞典》:踟蛛
即蜘蛛。節(jié)肢動物。有腳四對,肛門尖端的突起能分泌黏液,黏液與空氣接觸凝成細(xì)絲,用以結(jié)網(wǎng)捕食昆蟲。 晉 葛洪 抱樸子·對俗:“故 太昊 師踟蛛而結(jié)網(wǎng), 金天 據(jù)九鴈以正時?!?/div>
《國語辭典》:孤拐  拼音:gū guǎi
1.顴、頰。《紅樓夢》第六一回:「高高的孤拐,大大的眼睛,最乾凈爽利的?!?br />2.腳踝?!段饔斡洝返谝晃寤兀骸干爝^孤拐來,各打五棍見面,與老孫散散心!」《野叟曝言》第二六回:「這石氏腳上一個雞眼老了,再剪不下,想起中間屋里切皮的刀兒,甚是快利,因光著孤拐出來,摸那皮刀?!?/div>
《漢語大詞典》:扢搭
(1).形容聲響。借喻行動快速,猶突然。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急攘攘因何,扢搭地把雙眉鎖納合?!?王季思 校注:“扢搭,形容動作快速之詞。”
(2).扢,通“ 疙 ”。本指生物表皮突起的小硬塊。引申為結(jié)或塊形之物。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效顰》:“ 西施 妹因害心疼,鼻子上皺起來,有些扢達(dá),覺道一發(fā)嬌媚?!?span id="4havmbt" class="book">《西游記》第九九回:“但看第三個,肩上橫擔(dān)扢撻藤。”紅樓夢第三一回:“﹝ 史湘云 ﹞説著,拿出絹子來,挽著一個扢搭?!?br />(3).扢,通“ 疙 ”。比喻心中不易解開的問題。《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知縣心里方才放了一個大扢搭?!?/div>
《國語辭典》:疙瘩  拼音:gē da
1.皮膚上突起的皰塊顆粒?!段拿餍∈贰返诙呋兀骸笣ú盘上氯?,頸脖子上就起了幾個大疙瘩,癢得難熬,一夜到亮,沒有好生睡。」也作「疙疸」。
2.泛指圓形塊狀的東西。如:「冰疙瘩」、「面疙瘩」。
3.繩結(jié)。如:「在這條繩子上打個疙瘩?!?br />4.比喻不通暢的文字。如:「文章中有些疙瘩?!?br />5.比喻難解的麻煩或心中的郁結(jié)?!豆賵霈F(xiàn)形記》第六回:「撫院來的三月頭里,這協(xié)臺得著了文書,就是心下一個疙瘩?!挂沧鳌父泶睢埂?/div>
《漢語大詞典》:戴干
一種奇異的相貌。指頭部有肉突起如干戈對立。《春秋元命包》:“ 帝嚳 戴干,是謂清明。” 漢 班固 《白虎通·圣人》:“ 顓頊 戴午?!?盧文弨 校本謂“午”為“干”之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