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866 【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字季鴻,一字經崖,號滇生。嘉慶二十五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咸豐間官至吏部尚書。以病乞歸。卒謚文恪。有《堪喜齋集》。晚晴簃詩匯·卷一二八
許乃普,字季鴻,號滇生,又號經崖,錢塘人。嘉慶庚辰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少保。謚文恪。維基
許乃普(1787年—1866年),字貞錫,號滇生,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書法家。許乃普生于科考世家。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殿試高居一甲第二名(榜眼),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吏部尚書。同治五年(1866年)卒,謚文恪。工書法,師法二王,與祁寯藻、陳孚恩、趙光并稱“同光四家”。著有《堪齊集》。
人物簡介
徐經(1788年—1856年),原名徐榮,后更名徐述虔,再改名徐經,字桓生,號拜庚,上海嘉定人。 徐經自幼究心漢學,詩文俱有法度,與錢師康、毛岳生、葛其仁、陳瑑、莊爾保、黃穆之合稱“嘉定七生”,名聞遐邇。嘉慶二十三年(1818),順天鄉(xiāng)試中式。次年,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充國史館纂修。道光十四年(1834),奉命到南書房,賜筆札,令賦詩,得道光帝賞識,賞給庫紗若干。此后,歷任左春坊左贊善、山東濟東泰武臨道道員,又曾署理山東運河道道員、山東按察使、鹽運使,一生功業(yè)主要在治河。道光十九年(1839),署理運河道道員,隨大學士王鼎督辦中牟河工,建議復洸、泗二水故道。洸水本由濟寧城北向西南流,至會通橋入運河;泗水本由濟寧城東向南流,至觀瀾橋入運河。明代,流寇進逼濟寧城,西北二門無險可守,遂筑壩于東門外楊家口,攔洸泗二水,使水流全部匯集在城之西北,以作為拒敵之屏障。然而,戰(zhàn)爭結束后并未及時拆除水壩,使洸、泗二水回歸故道,甚至遷延至道光時代,造成運河河道時常堵塞,周邊民田也時常被淹沒。朝廷采納了徐經的建議,百年積弊一掃而清,漕運暢通,民田亦免遭水患。中牟的工程完成后,擢升為濟東泰武臨道道員。轄區(qū)內有趙公河,淤塞嚴重,常發(fā)水災,徐經奉命疏浚,淘挖河道中積聚的泥沙,芟除河道中叢生的蘆葦,從此水流暢行無阻,由徒駭河一路向大海奔去。為防后患,徐經與同仁共同訂立了善后章程,約定五年一浚,兩岸百姓獲利良多。任濟東泰武臨道道員六年,期間代理按察使、鹽運使,政績考核被列為卓異,最后因辦理鹽務不合上司之意,罷官而歸。
人物簡介
廣林(1790年—1858年),蘇穆察氏,清朝官員,字藝圃,號喬庵、鋤經,內務府蒙古正黃旗人。嘉慶庚午科舉人,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進士。
人物簡介
【生卒】:1792—? 【介紹】: 清浙江烏程人,字包之,一字抱之,號辛彝,一號新畬。阮元弟子,曾署嘉定主簿??崾冉鹗厝鹨图扒貪h以下古錢、私印、古瓦極多,室名“求古精舍”。工隸書,旁涉花卉墨竹。
人物簡介
孫慧良(1804--1871),字經雅,自號納琴。清金匱人。諸生。少與甥華翼綸同學,24歲游于庠,一應鄉(xiāng)試即罷。出游依其從叔爾準于八閩,返里后又游汴燕,以記室為諸侯上客。著《經雅堂遺稿》。
人物簡介
【生卒】:1806—1883 【介紹】: 清江蘇吳江人,字譜經,一字序伯。道光二十年進士。授編修。光緒初官至禮部侍郎。性耿直,關心民間疾苦。太平天國戰(zhàn)爭結束后,上疏請停江浙厘捐,核減農賦,頗為巡撫李鴻章所恨。有奏議、詩文集等。晚晴簃詩匯·卷一四三
殷兆鏞,字序伯,號譜經,吳江人。道光庚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禮部侍郎。有《齋莊中正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