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665 【介紹】: 俗作程咬金。唐濟南東阿人。后改名知節(jié)。善用馬槊。隋末李密起兵,署為內軍驃騎,甚被恩遇。入唐,初授秦王府左三統(tǒng)軍。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每陣先登,以功封宿國公。高祖武德七年,從李世民攻太子李建成,事定,拜太子右衛(wèi)率。太宗貞觀中,改封盧國公,歷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高宗顯慶二年,授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西突厥,坐事免官。未幾,授岐州刺史,致仕卒。
人物簡介
【生卒】:643—712 【介紹】: 唐僧。原藉西域康居,因俗姓康。武則天賜以賢首之稱號,后人即尊為賢首大師。先從智儼學《華嚴》,智儼死后,出家。預義凈譯場,為則天講新《華嚴經》,因撰《金獅子章》,徑捷易解,則天遂悟其旨。創(chuàng)華嚴宗法界緣起理論,被尊為華嚴宗第三祖。有《華嚴探玄記》、《般若心經疏》等。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法藏字賢首。俗姓諸葛氏。蘇州吳縣人。一云姓康氏??稻尤?。自少出家。如意元年。武后制于東都大福先寺檢校無盡藏。長安四年。又制于化度寺檢校無盡藏。后延為薦福寺大德。開元二年卒。年七十八。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字賢首。其先康居國人。因姓康氏。幼知學佛。高宗時應名僧遷。參奘公譯事。頗以證義潤文筆受之任見稱。及天后置館翻傳。首登入場之選。實叉難陀。以所赍華嚴梵夾。與義凈復禮出新經。藏。尤有力。后義凈專主譯任。偕勝莊大儀等。充證義。既而后召講新經。指鎮(zhèn)殿金獅子。以喻天帝網。十重玄門。海印三昧。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等。于是后曉。然開寤。得未曾有。遂緝其言。為金獅子章。行于世。圣歷二年十月八日。又詔講于佛授記寺。至華嚴世界品。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都維那恒景表聞。有答詔。不錄。且嘗以巧方便。示剎海。涉入無盡之指。則對懸十鑒于八方上下。中。安佛像。然一炬以照之則互影交光。重重映蔽。不可得而思議矣。 始燉煌杜順以華嚴法界觀。傳弟子智儼。儼傳藏。其統(tǒng)緒之正如此。別疏般若心經。復號康藏國師云。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法藏。字賢首。姓康??稻尤艘?。風度奇正利智絕倫。薄游長安彌露鋒穎。尋應名僧義學之選。屬奘師譯經。始預其間。后因筆受證義潤文見識不同而出譯場。至天后朝傳譯首登其數(shù)。實叉難陀赍華嚴梵夾至同義凈復禮譯出新經。又于義凈譯場與勝莊大儀證義。昔者燉煌杜順傳華嚴法界觀。與弟子智儼講授此晉譯之本。智儼付藏。藏為則天講新華嚴經。至天帝網義十重玄門海印三昧門。六相和合義門普眼境界門。此諸義章皆是華嚴總別義網。帝于此茫然未決。藏乃指鎮(zhèn)殿金獅子為喻。因撰義門。徑捷易解。號金師子章。列十門總別之相。帝遂開悟其旨。又為學不了者設巧便。取鑒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馀。面面相對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ビ敖还狻W者因曉剎海涉入無盡之義。藏之善巧化誘。皆此類也。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蓋帝王歸信緇伍所憑之故。洎諸梵僧罷譯。帝于圣歷二年己亥十月八日。詔藏于佛授記寺講大經。至華藏世界品。講堂及寺中地皆震動。都維那僧恒景具表聞奏。敕云。昨請敷演微言闡揚秘賾。初譯之日夢甘露以呈祥。開講之辰感地動以標異。斯乃如來降跡。用符九會之文。豈朕庸虛敢當六種之震。披覽來狀欣惕于懷云。其為帝王所重實稱非虛。所以華嚴一宗付授澄觀。推藏為第三祖也。著般若心經疏。為時所貴天下流行。復號康藏國師是歟。
人物簡介
【生卒】:645—715 【介紹】: 唐人,字南金。年十四明經登第。初為秘書省校書郎,轉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拜洛州河清令。歷海、濮、饒、房、睦、臺六州刺史。有集。
人物簡介
【生卒】:?—689 【介紹】: 唐宗室。高宗第三子。初封杞王,改畢王,后封為澤王。歷任壽、沔等五州刺史。武則天載初元年武承嗣使酷吏周興誣告上金謀反,下獄自縊死。
人物簡介
【生卒】:669—741 【介紹】: 唐僧。南天竺摩賴耶國人。屬婆羅門種姓。相傳本中天竺國王伊舍那靺摩第三子,為南天竺國王所遣,入唐傳法。玄宗開元時入長安,譯密教經典數(shù)種,大智、大慧、不空、一行等皆師事之。后至洛陽,示寂于廣福寺。卒謚國師。譯有《瑜珈念誦法》等。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華言金剛智。南印土摩剌耶國人也。摩剌耶。華言光明。其國近觀音所居補陀洛伽山。故云爾。父婆羅門善五明論。建支王師事之。智甫數(shù)歲。即能日誦萬言。不廢忘。年十六出家。隨師學于中印土那爛陀寺。修多羅阿毗曇。莫不練習。洎登戒法。遍聽律部。既而詣西印土究討小乘諸部。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馀年。于是博通三藏。次東游楞伽山。歷佛逝裸人等。二十馀國。開元七年。至廣州。詔迎居京師之慈恩寺。徙薦福寺。至必建大曼拿羅灌頂法。度四眾。大智大慧不空三師。皆行弟子禮。十九年。從駕幸洛陽。會久不雨。詔結壇禱之。于是依菩薩法在所住處。用不空鉤穴地深四肘。起壇其上。繪七俱胝菩薩像。對之祀唄。期以像目開。即雨七日。炎氣益熾。天無云翳。午后目開。西北風起雨大霔。飛瓦拔樹。遠近驚駭。而壇屋穿漏。莫知其故?;騻饕詾辇堬w去云。士庶來觀。日千萬輩。時上以得姓之始。崇老氏。有司希意請。凡蕃客一切并逐。報可。侍者以告。智曰。吾梵僧也。非蕃客。詔旨寧為我哉。卒不去。未幾陛辭游雁門。上大驚。下握手上殿。慰問移時。有皇女。疾久不愈。遷臥咸宜外館。閉目經旬。浹無所語。詔智授誡。因擇宮中七歲女子二人。以緋繒蔽面臥地。上使牛仙童。書若敕者。焚之它處。智嘿有所誦。二女子忽能誦所焚敕語。不遺一字。頃之皇女亦起。坐上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而至。而皇女因謂上曰。冥數(shù)難移。琰摩王以陛下之德。見二女子持敕至。遂令先保母鎦氏護送。隨二女子歸。猶獲半日之活。以慰陛下。自是上加欽仰。武貴妃造金剛壽命菩薩像。河東郡王。繪毗盧遮那塔中像。皆智所戒飭也。曰庶幾其延壽。二貴。人果皆不久而終。大慧禪師一行。請譯灌頂諸部流通。十一年。詔于資圣寺置館。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土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于大薦福寺。出?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又補足舊譯隨求章句。二十年。于洛陽廣福寺。語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逝矣。八月既望。禮毗盧遮那佛像。繞旋七匝。還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拜所譯。從容付囑。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塔于龍門伊川之右。宋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第一之一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華言光明。其國境近觀音宮殿補陀落伽山。父婆羅門善五明論。為建支王師。智生數(shù)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無忘。年十六開悟佛理。不樂習尼揵子諸論。乃削染出家。蓋宿植之力也。后隨師往中印度那爛陀寺。學修多羅阿毗達磨等。洎登戒法遍聽十八部律。又詣西印度學小乘諸論及瑜伽三密陀羅尼門。十馀年全通三藏。次復游師子國登楞伽山。東行佛誓裸人等二十馀國。聞脂那佛法崇盛。泛舶而來。以多難故累歲方至。開元己未歲達于廣府。敕迎就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拿羅灌頂?shù)缊龆扔谒谋?。大智大慧二禪師。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禮焉。后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瀆靈祠禱之無應。乃詔智結壇祈請。于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隨雨焉。帝使一行禪師謹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天無浮翳。午后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生。飛瓦拔樹崩云泄雨。遠近驚駭。而結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質明京城士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去。求觀其處日千萬人。斯乃壇法之神驗也。于時帝留心玄牝。未重空門。所司希旨奏。外國蕃僧遣令歸國。行有日矣。侍者聞智。智曰。吾是梵僧且非蕃胡。不干明敕吾終不去。數(shù)日忽乘傳將之雁門奉辭。帝大驚。下手詔留住。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鐘其愛。久疾不救。移臥于咸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緋繒纏其面目臥于地。使牛仙童寫敕一紙焚于他所。智以密語咒之。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敕詣琰摩王。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送公主魂隨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帝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騎往于外館。公主奏曰。冥數(shù)難移。今王遣回略覲圣顏而已。可半日間然后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像。又勸河東郡王于毗盧遮那塔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非久矣。經數(shù)月皆如其言。凡先覺多此類也。智理無不通事無不驗。經論戒律秘咒馀書。隨問剖陳如鐘虡受。有登其門者。智一覿其面永不忘焉。至于語默興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順無有異容。瞻禮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自開元七年始屆番禺。漸來神甸。廣敷密藏。建曼拿羅依法制成。皆感靈瑞。沙門一行欽尚斯教。數(shù)就咨詢。智一一指授曾無遺隱。一行自立壇灌頂。遵受斯法。既知利物請譯流通。十一年奉敕于資圣寺翻出瑜伽念誦法二卷七俱胝陀羅尼二卷。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十八年于大薦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羅尼觀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門智藏譯語。一行筆受刪綴成文。復觀舊隨求本中有闕章句。加之滿足。智所譯總持印契凡至皆驗。秘密流行為其最也。兩京稟學濟度殊多。在家出家傳之相繼。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去矣。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壽七十一。臘五十一。其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龍門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傳教弟子不空奏舉。敕謚國師之號。灌頂?shù)茏又袝汤啥砒櫇u。素所歸奉。述碑紀德焉。 系曰。五部曼拿羅法。攝取鬼物必附麗童男處女。去疾除祅也絕易。近世之人用是圖身口之利。乃寡徵驗。率為時所慢。吁正法醨薄一至于此。神僧傳·卷第七
釋跋日羅菩提。華言金剛智。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也。生數(shù)歲日誦萬言。目覽心傳終身不忘。年十六開悟佛理。乃削染出家。從師歷游諸國。至開元中達于廣府。后隨駕洛陽。其年自正月不雨迨于五月。岳瀆靈祠禱之無應。乃詔智結壇祈請。于是用不空鉤依菩薩法。在所住處起壇。深四肘。躬繪七俱胝菩薩像。立期以開光明日定隨雨焉 帝使一行禪師謹密候之。至第七日炎氣爞爞(徒冬切)天無浮翳。午后方開眉眼即時西北風生。飛瓦拔樹崩云泄雨。遠近驚駭。而結壇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場。質明京師一庶皆云。智獲一龍穿屋飛去。求觀其處日千萬人。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鐘其愛。久疾不救移臥于咸宜外館。閉目不語已經旬朔。有敕令智授之戒法。此乃料其必終故有是命。智詣彼擇取宮中七歲二女子。以緋繒纏其面目臥于地。使牛仙童寫敕一紙焚于他所。智以密語咒之。二女冥然誦得不遺一字。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議力令二女持敕詣琰摩王。食頃間王令公主亡保母劉氏護送公主魂。隨二女至。于是公主起坐開目言語如常。帝聞之不俟仗衛(wèi)馳騎往于外館。公主奏曰。冥數(shù)難移。今王遣回略覲圣顏而已??砂肴臻g然后長逝。自爾帝方加歸仰焉。武貴妃寵異六宮薦施寶玩。智勸貴妃急造金剛壽命菩薩。又勸河東郡王于毗盧遮那塔中繪像。謂門人曰。此二人者壽命非久矣。經數(shù)月皆如其言。至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于洛陽廣福寺命門人曰。白月圓時吾當去矣。遂禮毗盧遮那佛旋繞七匝。退歸本院焚香發(fā)愿。頂戴梵夾并新譯教法。付囑訖寂然而化。
人物簡介
【介紹】: 唐滑州人,世居京兆萬年。李粲父。武則天時為汴州刺史。有善政。突厥、契丹寇河北,百姓震擾,道廣悉心撫定,人無離散。遷殿中監(jiān)、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累封金城縣侯。卒謚成。
人物簡介
【生卒】:665—734 【介紹】: 唐京兆三原人,字光國。明法中第。累授大理丞,歷侍御史、吏部員外郎、長安令。玄宗開元初,遷吏部侍郎,銓敘明審,為時所稱,遷大理卿。后為御史大夫,無所糾劾,唯煩于細務,名稍衰。終嶺南采訪處置使。卒謚貞。全唐文·卷二百三十六
朝隱字光國。京兆三原人。明法中第。開元時累官大理卿。封金城伯。拜御史大夫。進太常卿。出為嶺南采訪處置使兼判廣州。二十八年卒。年七十。贈吏部尚書。謚曰貞。
人物簡介
【介紹】: 唐僧。俗姓尉遲,名樂。本于闐國質子。授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上柱國,封金滿郡公。武周神龍二年奏請以所居宅為寺,又乞舍官入道。譯有《生無邊法門陀羅尼經》。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于闐國質子也。冒姓尉遲。名樂受。隸鴻臚寺。授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上柱國。封金滿郡公。性聰銳。每思脫屣塵累。神龍二年五月。疏乞以所居宅為寺。詔允之。賜額奉恩。景龍元年。十一月五日。中宗誕節(jié)也。因剃染以祝壽。詔就寺翻譯諸經成部。嚴有力焉。又重出生無邊法門陀羅尼經。后行頭陀于石鱉谷。充上座于終南山。至相寺。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篇第一之三
釋智嚴。姓尉遲氏。本于闐國質子也。名樂。受性聰利。隸鴻臚寺授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上柱國封金滿郡公。而深患塵勞唯思脫屣。神龍二年五月奏乞以所居宅為寺。敕允。題榜曰奉恩是也。相次乞舍官入道。十一月二十四日。墨制聽許。景龍元年十一月五日。孝和帝誕節(jié)剃染。尋奉敕于此寺翻經多證梵文。諸經成部嚴有力焉。嚴重譯出生無邊法門陀羅尼經。后于石鱉谷行頭陀法。又充終南山至相寺上座。體道用和率從清謹。不知其終。
人物簡介
【介紹】: 唐京兆長安人。初為太常樂工。時睿宗為皇嗣,或誣皇嗣反,武后命來俊臣鞫狀,詞連皇嗣左右,皆畏慘楚,欲引服,獨金藏大呼:“請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彼煲镀市?,腸出而仆。武后驚嘆,令醫(yī)之,詔停獄,睿宗由是免難。睿宗景云中,累遷右武衛(wèi)中郎將。玄宗立,擢右驍衛(wèi)將軍,爵代國公。卒謚忠。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694—762 【介紹】: 唐京兆長安人,字去惑。顏惟貞子。開元十五年以挽郎考判入第,授鶉觚尉。累遷左補闕、殿中侍御史。以忤宰相楊國忠,貶襄陽丞,移河東司戶、京兆士曹。安史亂起,隨玄宗入蜀,歷任屯田員外郎、司膳郎中。乾元中,遷司封郎中。封金鄉(xiāng)縣開國男。官至國子司業(yè)。好為五言詩。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4—762 字去惑,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群望瑯玡臨沂(今山東臨沂)。顏真卿之兄。玄宗開元十五年(727)以挽郎應吏部試,判入高等,授鶉觚尉。累遷左補闕,殿中侍御史。天寶九載(750)以忤楊國忠貶襄陽丞,累移京兆士曹。十五載隨玄宗奔蜀,拜屯田員外郎。肅宗至德二載(757)遷司膳郎中,封金鄉(xiāng)男,進國子司業(yè)。代宗寶應元年(762)十一月卒。生平見顏真卿《國子司業(yè)顏府君神道碑銘》。允南工詩善書。顏真卿稱其“每應制及朝廷唱和,必警覺佳對,人人稱說之”。《全唐詩》存詩2句。
人物簡介
【介紹】: 唐天山莎勒人,字邏。早年率土歸唐,辭鄉(xiāng)入京,授冠軍大將軍、行左豹韜衛(wèi)中郎將。以軍功,累遷右驍衛(wèi)大將軍,封金河郡公。晚年致仕。玄宗開元中卒,年九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