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欧美r_日本黄色三极片_亚洲综合第一欧美日韩中文_337p日本大胆欧美人术艺术69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子猷竹
 
誰家多竹門可款
 
子猷愛竹
 
猷家
  
款竹誰家
 
王家種竹
 
王家竹
 
子猷寵
 
愛竹嘯名園
 
翠竹誰家門可款
  
看竹問主
 
款門不問誰家竹
 
籃輿愛竹
 
門深款竹
 
隨宜有竹
 
王家看不足
 
王家看竹
 
子猷風調(diào)
 
子猷幸見過
 
多竹門可款
 
逢竹便尋

相關人物
王徽之


《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上〈簡傲〉~776~
王子猷嘗行過吳中,見一士大夫家,極有好竹。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埽施設,在聽事坐相待。王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主已失望,猶冀還當通,遂直欲出門。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閉門不聽出。王更以此賞主人,乃留坐,盡歡而去。
《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列傳·王徽之〉~203~
時吳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觀之,便出坐輿造竹下,諷嘯良久。主人灑掃請坐,徽之不顧。將出,主人乃閉門,徽之便以此賞之,盡歡而去。嘗寄居空宅中,便令種竹。或問其故,徽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

簡釋

此君:詠竹。唐杜牧《題劉秀才新竹》:“不是山陰客,何人愛此君。”


例句

雖非宋玉誅茅至,且學王家種竹來。 吳融 岐陽蒙相國借宅因抒懷投獻

皇王自有增封日,修竹徒勞號此君。 徐夤

綠陰十里灘聲里,閑自王家看竹來。 李群玉 題王侍御宅

不是山陰客,何人愛此君。 杜牧 題劉秀才新竹

歲寒高節(jié)誰能識,獨有王猷愛此君。 牟融 題陳侯竹亭

渭曲偏種多,王家看不足。 韋式 一字至七家詩竹

聽鶯情念友,看竹恨無君。 劉長卿 春過裴虬郊園

好鵝尋道士,愛竹嘯名園。 李白 題金陵王處士水亭

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王維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

苔甃窺泉少,籃輿愛竹深。 羊士諤 酬盧司門晚夏過永寧里弊居林亭見寄

何人有酒身無事,誰家多竹門可款。 韓愈 游青龍寺贈崔大補闕

典故
隨御史軒
 
御史雨

相關人物
鄭弘
 
顏真卿


《后漢書》卷三十三上〈鄭弘列傳〉~54~
「鄭弘字巨君,會稽山陰人也。從祖吉,宣帝時為西域都護。弘少為鄉(xiāng)嗇夫,太守第五倫行春,見而深奇之,召署督郵,舉孝廉。弘師同郡河東太守焦貺。楚王英謀反發(fā)覺,以疏引貺,貺被收捕,疾病于道亡沒,妻子閉系詔獄,掠考連年。諸生故人懼相連及,皆改變名姓,以逃其禍,弘獨髡頭負鈇锧,詣闕上章,為貺訟罪。顯宗覺悟,即赦其家屬,弘躬送貺喪及妻子還鄉(xiāng)里,由是顯名。拜為騶令,政有仁惠,民稱蘇息。遷淮陽太守。」唐·李賢注引謝承《后漢書》:「弘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span>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顏真卿列傳〉~3589~
五原有冤獄,久不決,真卿至,立辯之。天方旱,獄決乃雨,郡人呼之為「御史雨」。
典故 
暗塵隨馬
 
星橋火樹
 
明月逐人
 
塵隨馬去


《全唐詩》卷六十五〈正月十五夜【上元】〉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游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玉漏莫頻催】。
典故
埋玉樹
 
玉樹埋
 
玉樹凋
 
隨玉樹
 
玉樹埋塵
  
土花封玉樹
 
白璧埋黃土
 
泉下琪樹
 
玉人埋處
 
玉有誰埋

相關人物
庾亮


《世說新語》下卷上《傷逝》
庾文康亡,何揚州臨葬云:「埋玉樹箸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
《晉書》卷七十三〈庾亮列傳〉~923~
亮自邾城陷沒,憂慨發(fā)疾。會王導薨,徵亮為司徒、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又固辭,帝許之。咸康六年薨,時年五十二。追贈太尉,謚曰文康。喪至,車駕親臨。及葬,又贈永昌公印綬。亮弟冰上疏曰:「臣謹詳先事,亦曾聞臣亮對臣等之言,懇懇于斯事。是以屢自陳請,將迄十年。豈直好讓而不肅恭,顧曩時之釁近出宇下,加先帝神武,算略兼該,是以役不踰時,而兇強馘滅。計之以事,則功歸圣主;推之于運,則勝非人力。至如亮等,因圣略之弘,得效所職,事將何論!功將何賞!及后傷蹶,責踰先功,是以陛下優(yōu)詔聽許。亮實思自效以報天德,何悟身潛圣世,微志長絕,存亡哀恨,痛貫心膂。愿陛下發(fā)明詔,遂先恩,則臣亮死且不朽?!沟蹚闹A翆⒃?,何充會之,嘆曰:「埋玉樹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span>

簡釋

埋玉:用以悼亡。宋陸游《與高安劉丞游大愚觀壁間兩蘇先生詩》:“泉扃一埋玉,世事幾炊黍?!?/p>

埋玉樹:用以悼亡。宋陸游《與高安劉丞游大愚觀壁間兩蘇先生詩》:“泉扃一埋玉,世事幾炊黍。”


例句

已悲泉下雙琪樹,又惜天邊一臥龍。 李德裕 憶金門舊游奉寄江西沈大夫

鯉庭埋玉樹,那忍見門人。 李端 慈恩寺懷舊

銀鉤見晚書無報,玉樹埋深哭不聞。 白居易 令孤相公與夢得交情索深眷予分亦不淺一聞夢逝相顧泫然施有使來得前月未歿之前數(shù)日書

銀鉤塵覆年年暗,玉樹泥埋日日深。 白居易 醉中見徵之舊卷有感

天上文星落,林端玉樹凋。 竇牟 故秘監(jiān)丹陽郡公延陵包公挽歌

還家路遠兒童小,埋玉泉深晝夜長。 竇鞏 哭呂衡州八郎中

金蘭徒有契,玉樹已埋塵。 陳子昂 同旻上人傷壽安傅少府

典故   
荊山玉
     
三刖
 
卞和泣
    
卞和玉
  
卞和三獻
 
卞和刖
 
和氏玉
 
荊山璆
 
玉三獻
  
和氏淚
 
痛玉
   
卞和恥
  
楚山玉
 
楚王珍
  
抱玉淚
 
悲玉石
 
和氏愆
 
三獻荊山
 
白璧三年淚
 
白璧疑冤楚
 
抱石疑非
 
抱玉卞和
 
璧悲三獻
 
卞玉
 
卞子抱玉
 
楚家玉
 
楚人隨玉
 
楚山迷璧
 
楚山囚玉
 
和氏寶
  
荊山待價
 
泣楚玉
 
泣血人
 
灑淚成血
  
三獻三刖
 
為玉泣
 
誤卞和
  
獻玉和
 
再獻甘滅趾
 
證玉臣
 
足刖已過三
 
白璧冤楚
 
謗玉
    
卞和不斲
 
卞和脛
 
卞山璞
 
卞疑
   
和氏三獻
 
和氏獻玉
   
荊人美璞
 
良璞悲
 
獻玉招刑
 
刖人哭
 
賊奇璞

相關人物
卞和


《韓非子》卷四〈和氏〉~238~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煌跻院蜑檎N,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span>

簡釋

卞和:指知音。唐李涉《送顏覺赴舉》:“居然一片荊山工,可怕無人是卞和?!?/p>

卞泣:指懷才不遇,或指蒙冤。唐杜甫《舟中出江陵南浦寄鄭少尹》:“濫竊商歌聽,時憂卞泣誅?!?/p>

和氏玉:詠玉。唐錢起《落第劉拾遺相送東歸》:“獨收和氏玉,還采舊山薇。”


例句

其兄因獻璞,再刖不履地。卞和名永永,與寶不相墜。勸爾出門行,行難莫行易。 元稹 出門行

圭璧無卞和,甘與頑石列。 元稹 諭寶二首

堅貞與和璧,利用歸干將。 劉商 哭韓淮端公兼上崔中丞

連城猶隱石,唯有卞和知。 劉商 殷秀才求詩

莫將和氏淚,滴著老萊衣。 劉得仁 送友人下第歸覲

泣連三獻玉,瘡懼再傷弓。 劉長卿 落第贈楊侍御兼拜員外仍充安大夫判官赴范陽

頃游靈臺下,頻棄荊山玉。 劉長卿 贈別于群投筆赴安西

刖足豈一生,良工隔千里。 劉駕 下第后屏居長安書懷寄太原從事

越歐百煉時,楚卞三泣地。二寶無人識,千齒皆棄置。 呂溫 古興

再刖未甘何處說,但垂雙淚出咸秦。 姚鵠 隨州獻李侍御二首

痛玉不痛身,抱璞求所歸。 孟郊 古興

哲人臥病日,賤子泣玉年。 孟郊 哭秘書包大監(jiān)

行吟楚山玉,義淚沾衣巾。 孟郊 答姚怤見寄

因悲楚左右,謗玉不知珉。 孟郊 答盧虔故園見寄

況當圣明主,豈乏證玉臣。 孟郊 送孟寂赴舉

應憐泣楚玉,棄置如塵泥。 孟郊 鴉路溪行呈陸中丞

定知和氏璧,遙掩玉輪輝。 宋之問 送趙司馬赴蜀州

忽對荊山璧,委照越吟人。 庾抱 臥痾喜霽開扉望月簡宮

只應抱璞非良玉,豈得年年不至公。 張喬 自誚

似璧悲三獻,疑珠怯再投。 張子容 璧池望秋月

自將荊璞比,不與鄭環(huán)同。 張惟儉 賦得西戎獻白玉環(huán)

和玉悲無已,長沙宦不成。 張說 岳州別姚司馬紹之制許歸侍

貞堅自有分,不亂和氏璧。 戴叔倫 孤石

所痛無罪者,明時屢遭刖。 曹鄴 下第寄知己

荊璞且深藏,珉石方如雪。 李咸用 覽友生古風

既同和氏璧,終有玉人知。 李咸用 贈來鵬

荊山有玉猶在璞,未遇良工虛擲鵲。 李咸用 送人

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復沒階趨。 李商隱 任弘農(nóng)尉獻州刺史乞假還京

徒為卞和識,不遇楚王珍。 李嶠

知君分如此,贈逾荊山璧。 李德裕 重憶山居六首羅浮山

居然一片荊山玉,可怕無人是卞和。 李涉 送顏覺赴舉

抱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 李白 古風之三十六

本是楚家玉,還來荊山中。 李白 將游衡岳過漢陽雙松亭留別族弟浮屠談皓

荊人泣美玉,魯叟悲匏瓜。 李白 早秋贈裴十七仲堪

抱石恥獻玉,沈泉笑探珠。 李白 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

徒有獻芹心,終流泣玉啼。 李白 贈范金卿二首

大國本多士,荊岑無遺璧。 李益 華陰東泉同張?zhí)幨吭劜芈蓭熂婧喛h內(nèi)同官因寄齊中書

刖足豈一生,良工隔千里。 李頻 下第后屏居長安書懷寄張侍御

曉澗青青桂色孤,楚人隨玉上天衢。 杜牧 押兵甲發(fā)谷口寄諸公

但尋陶令集,休獻楚王珍。 杜牧 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將歸郊扉言懷兼別示亦蒙見贈凡二十韻走筆依韻

子既屈一鳴,余固宜三刖。 杜牧 池州送孟遲先輩

濫竊商歌聽,時憂卞泣誅。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

此時泣玉情雖異,他日銜環(huán)事亦同。 楊知至 復落后呈同年

荊玉收難盡,齊竽喜暫閑。 權德輿 過張監(jiān)閣老宅對酒奉酬

莫將和氏淚,滴著老萊衣。 殷遙 送友人下第歸省

山中荊璞誰知玉,海底驪龍不見珠。 牟融 寄周韶州

結綠處燕石,卞和不必知。 獨孤及 送陳兼應辟兼寄高適賈至

哀哀獻玉人,楚國同悲辛。泣盡繼以血,何由辨其真。 王昌齡 為張僓贈閻使臣

三獻寢不報,遲遲空手回。 白居易 效陶潛體詩十六首

抱玉三朝楚,懷書十上秦。 盧僎 途中口號

荊山璞在終應識,楚國人知不是狂。 竇庠 酬謝韋卿二十五兄俯贈輒敢書情

價輕猶有二,足刖已過三。 羅隱 寄洪正師

顧我昔年悲玉石,憐君今日蘊風雷。 羅隱 送章碣赴舉

荊璞獻多還得售,桂堂恩在敢輕回。 翁承贊 喜弟承檢登科

荊山產(chǎn)美玉,石石皆堅貞。未必盡有玉,玉且問石生。 聶夷中 客有追嘆后時者作詩勉之

荊人獻始遇,良匠琢初成。 葉季良 賦得琢玉成器

投珠恐見疑,抱玉但垂泣。 薛據(jù) 古興

蕓香誤比荊山玉,那似登科甲乙年。 薛濤 贈韋校書

明年徵拜入,荊玉不藏諸。 蘇颋 錢荊州崔司馬

楚玉已曾分卞玉,膺門依舊是龍門。 許棠 講德陳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

東歸萬里慚張翰,西上四年羞卞和。 許渾 長安歲暮

知將刖足恨,去擊李膺門。 貫休 送友生入越投知己

眼中兩行淚,曾吊三獻玉。 賈島 古意

同聲慚卞玉,謬此托韋金。 鄭愔 同韋舍人早朝

荊玉終無玷,隨珠忽已彈。 鄭愔 貶降至汝州廣城驛

獨收和氏玉,還采舊山薇。 錢起 落第劉拾遺相送東歸

不嗟荊寶退,能喜彩衣還。 錢起 送安都秀才北還

勿信玉工言,徒悲荊國人。 陳子昂 觀荊玉篇

白璧疑冤楚,烏裘似入秦。 陳子昂 酬李參軍崇嗣旅館見贈

獻玉頻年命未通,窮秋成病悟真空。 陸暢 下第后病中

窮通應計一時間,今日甘從刖足還。 雍陶 再下第將歸荊楚上白舍人

眾寶歸和氏,吹噓多俊人。 韋應物 寄令狐侍郎

卞和試三獻,期子在秋砧。 韓愈 孟生詩

譬如黃金盤,照耀荊璞真。 韓愈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驛涂中見寄

衣?lián)]京洛塵,完璞伴歸人。 顧況 送友失意南歸

窮途行泣玉,憤路未藏金。 駱賓王 疇昔篇

典故
山陰道士
  
寫鵝經(jīng)
  
右軍鵝
   
換黃庭
 
山陰道士鵝
  
博白鵝
  
換鵝帖
 
換經(jīng)鵝
 
惜鵝群
  
白鵝書
 
鵝費羲之墨
 
鵝歸逸少
 
換字鵝
 
寫黃庭不要鵝
 
好鵝尋道士
 
換鵝文
 
將鵝與右軍
 
籠歸憶右軍
 
籠隨王右軍
 
內(nèi)史寫黃庭
 
山陰書罷
 
書邀道士鵝
  
黃庭換鶴
 
揮翰邀鵝
 
揮帖致白鵝
  
覓鵝群
 
內(nèi)史寫道經(jīng)
 
書經(jīng)愛鵝
 
書字換鵝
 
俗書博白鵝
 
寫經(jīng)不惜鵝
 
學溪老鵝

相關人物
王羲之


《晉中興書》卷七〈瑯琊王錄〉~424~
王羲之字逸少。導之從子也。初訥于言。人未之知。年十三。嘗見周顗。顗異之。時重牛心炙。座客未啖。先割啖之。羲之于是知名。及長。尤善草隸書。為今古冠絕。累遷為右將軍。不樂京師。遂往會稽。與謝安、孫綽、等游處。山陰有道士養(yǎng)群鵝。羲之意甚悅。道士云。為寫黃庭經(jīng)。當舉群相贈。乃為寫訖?;\鵝而去。
《晉書》卷八十〈王羲之列傳〉~200~
性愛鵝,會稽有孤居姥養(yǎng)一鵝,善鳴,求市未能得,遂攜親友命駕就觀。姥聞羲之將至,烹以待之,羲之嘆惜彌日。又山陰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羲之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群相贈耳?!刽酥廊粚懏叄\鵝而歸,甚以為樂。其任率如此。
《太平御覽》卷二百三十八〈職官部三十六·右將軍〉~258~
《晉中興書》曰:「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導之從子也,祖正,尚書郎。父曠,淮南太守。元帝之過江也,曠首創(chuàng)其議。羲之幼訥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嘗謁周顗,顗察而異之。時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長,辯贍,以骨鯁稱,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及長,尤善草隸書,為今古冠絕。累遷為右將軍。不樂京師,遂往會稽。與謝安、孫綽、等游處。山陰有道士養(yǎng)群鵝,羲之意甚悅。道士云:『為寫黃庭經(jīng),當舉群相贈?!荒藶閷懹?,籠鵝而去?!?/span>

簡釋

換鵝:喻以自己的高才絕技換取心愛之物,或喻書法作品高妙。唐李白《送賀賓客歸越》:“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p>


例句

道經(jīng)今為寫,不慮惜鵝群。 劉長卿 過包尊師山院

櫪嘶支遁馬,池養(yǎng)右軍鵝。 孟浩然 宴榮二山池(一題作〔宴〕(晏)榮山人池亭)

彭澤先生柳,山陰道士鵝。 孟浩然 尋梅道士

林棲居士竹,池養(yǎng)右軍鵝。 孟浩然 晚春題遠上人南亭

金粉為書重莫過,黃庭舊許右軍多。請看今日酬恩德,何似當年為愛鵝。 景審 題所書黃庭經(jīng)后(泥金正書)

鵝歸逸少宅,鶴滿令威家。 李商隱 喜雪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李白 送賀賓客歸越

好鵝尋道士,愛竹嘯名園。 李白 題金陵王處士水亭(此亭蓋齊朝南苑。又是陸機故宅。)

山陰豈無爾,繭字換群鵝。 杜牧 鵁鶄

鳳皇池上應回首,為報籠隨王右軍。 杜甫 得房公池鵝

鵝費羲之墨,貂馀季子裘。 杜甫 搖落

尚書舊用裁天詔,內(nèi)史新將寫道經(jīng)。 柳宗元 楊尚書寄郴筆知是小生本樣令更商榷使盡其功輒獻長句

詠雪因饒妹,書經(jīng)為愛鵝。 盧綸 宴趙氏昆季書院因與會文并率爾投贈

新傳左慈訣,曾與右軍鵝。 盧綸 尋賈尊師

似君換得白鵝時,獨憑闌干雪滿池。 盧綸 賦得白鷗歌送李伯康歸使

山陰妙術人傳久,也說將鵝與右軍。 薛濤 送扶煉師

玄堪教鳳集,書好換鵝群。 陸龜蒙 又次前韻酬廣文

便使筆精如逸少,懶能書字換群鵝。 陸龜蒙 自遣詩三十首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shù)紙尚可博白鵝。 韓愈 石鼓歌

典故
白鷗盟
 
忘機鷗
 
不驚鷗
 
海上鷗
  
白鷗波
 
盟鷗鷺
 
馴鷗
 
白鷗親
 
狎鳥
 
狎鷗鳥
 
鷺鷗盟
 
波上鷗
 
隨白鷗
 
沙邊鷗鷺
  
舊鷗
 
鷗相狎
 
逐輕鷗
 
鷗浩蕩
 
海翁機
 
鷗鳥伴
 
同盟鷗鷺
 
盟在白鷗
   
白鷗猜
  
鷗鳥情
 
海邊鷗鳥
 
海鳥忘機
 
忘情魚鳥
 
魚鳥忘情
 
海上狎鷗
 
海鳥作朋儔
 
海上逢鷗
 
機忘鳥不猜
 
鷗驚恥海濱
 
鷗鳥相猜
 
鷗鳥相親
 
無機鷗不驚
 
相忘鷗鳥
 
海鷗高翔
 
海鷗相疑
 
黃魯直笛弄
 
機息海濱
 
驚鷗
 
舊鷗能記
  
鷗可親
   
鷗鳥莫猜
 
沙鷗盟寒
 
問訊白毆

相關人物
列子


《列子集釋》卷二〈黃帝篇〉~67~
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漚鳥舞而不下也。故曰,至言去言,至為無為。齊智之所知,則淺矣。晉·張湛注:「心和而形順者,物所不惡。住當作數(shù)?!?/span>
《宋詩鈔·山谷詩鈔》
癡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例句

自顧疏野性,難忘鷗鳥情。 丘為 渡漢江

今日卻回垂釣處,海鷗相見已高翔。 劉長卿 喜朱拾遺承恩拜命赴任上都

漁竿吾道在,鷗鳥世情賒。 劉長卿 奉送從兄罷官之淮南

只被浮名系,寧無愧海鷗。 劉長卿 松江獨宿

漁父自夷猶,白鷗不羈束。 劉長卿 江中晚釣寄荊南一二相識(一作西江雨后憶荊南諸公)

誰見白鷗鳥,無心洲渚間。 劉長卿 福公塔(龍門八詠)

牢落機心盡,惟憐鷗鳥親。 劉長卿 負謫后登干越亭作

海鷗知吏傲,砂鶴見人衰。 劉長卿 酬張夏別后道中見寄

躍馬非吾事,狎鷗宜我心。 孟浩然 秦中苦雨思歸贈袁左丞賀侍郎

不知鱸魚味,但識鷗鳥情。 孟浩然 與崔二十一游鏡湖寄包賀二公

莫奏琴中鶴,且隨波上鷗。 孟浩然 與黃侍御北津泛舟

欲知冥滅意,朝夕海鷗馴。 孟浩然 還山貽湛法師

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馴鷗。 岑參 送顏平原(并序)

只恐東歸后,難將鷗鳥親。 崔涂 送友人歸江南

功名如不立,豈易狎汀鷗。 張喬 岳陽即事

時人見黃綬,應笑狎鷗還。 曹松 江西題東湖

心閑鷗鳥時相近,事簡魚竿私自親。 李嘉祐 晚登江樓有懷

暫驚河女鵲,終狎野人鷗。 李嶠 同賦山居七夕

搖裔雙白鷗,鳴飛滄江流。宜與海人狎,豈伊云鶴儔。 李白 古風之四十二

仙人有待乘黃鶴,??蜔o心隨白鷗。 李白 江上吟

愿狎東海鷗,共營西山藥。 李白 金門答蘇秀才

白鷗兮飛來,長與君兮相親。 李白 鳴皋歌送岑征君(時梁園三尺雪。在清泠池作。)

舊綬有香籠驛馬,皇華無暇狎沙鷗。 李頻 送羅著作兩浙按獄

終年狎鷗鳥,來去且無機。 杜牧 漁父

賴有杯中物,還同海上鷗。 杜甫 巴西驛亭觀江漲呈竇使君二首之一

聞道偏為五禽戲,出門鷗鳥更相親。 柳宗元 從崔中丞過盧少府郊居

霏微傍青靄,容與隨白鷗。 樓穎 伊水門

白鷗驚不起,綠芡行堪采。 白居易 同韓侍郎游鄭家池吟詩小飲

海邊曾狎鳥,濠上正觀魚。 皇甫冉 和鄭少尹祭中岳寺北訪蕭居士越上方

邑有弦歌宰,翔鸞狎野鷗。 盧象 早秋宴張郎中海亭即事

久臥云間已息機,青袍忽著狎鷗飛。 秦系 即事奉呈郎中韋使君

客在煙霞里,閑閑逐狎鷗。 秦系 山中崔大夫有書相問

忘懷不使海鷗疑,水映桃花酒滿卮。 羊士諤 野望二者之二

舉翮籠中鳥,知心海上鷗。 賈島 岐下送友人歸襄陽

我逐江潭雁,君隨海上鷗。 趙冬曦 奉答燕公

枕上見漁父,坐中常狎鷗。 郎士元 題劉相公三湘圖

指期乘禁馬,無暇狎沙鷗。 鄭谷 駐蹕華下同年司封員外從翁許共游西溪久違前契戲成寄贈

寄謝鴛鷺群,狎鷗拙所慕。 錢起 谷口新居寄同省朋故

無階異漸鴻,有志慚馴鷗。 長孫佐輔 聞韋駙馬使君遷拜臺州

不及能鳴雁,徒思海上鷗。 陳子昂 宿襄河驛浦

不然拂衣去,歸從海上鷗。 陳子昂 答洛陽主人

卻去金鑾為近侍,便辭鷗鳥不歸來。 韋莊 含香

白衣雖不至,鷗鳥自相尋。 韋莊 婺州水館重陽日作

息慮狎群鷗,行藏合自由。 韓偓 息慮

我心寄青霞,世事慚白鷗。 高適 同薛司直諸公秋霽曲江俯見南山作

攬轡隼將擊,忘機鷗復來。 高適 和賀蘭判官望北海作

典故  
免沉浮
 
百函隨水
 
不作洪喬
 
洪喬書
 
洪喬傳書
 
書郵浮沉

相關人物
殷羨


《世說新語箋疏》下卷上〈任誕〉~746~
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span>
《藝文類聚》卷五十八〈雜文部四·書〉~04~
《語林》曰: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人寄百馀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咒之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達書郵?!?/span>
《裴子語林》~40~
殷洪喬作豫章郡守,臨去,郡下人因附書百馀函。至石頭,悉擲水中;因咒之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達書郵?!?/span>
《晉書》卷七十七〈殷浩列傳〉~2043~
殷浩字深源,陳郡長平人也。父羨,字洪喬,為豫章太守,都下人士因其致書者百馀函,行次石頭,皆投之水中,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蛊滟Y性介立如此。終于光祿勛。

簡釋

致書郵:指傳送書信文稿。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浩覲省》:“甘從投轄飲,肯作致書郵?!?/p>

典故  
桐葉題詩
 
流紅葉
 
紅葉水
 
憑紅葉
 
紅題
 
寫紅葉
 
采葉題詩
 
一葉怨題
 
怨紅一葉
 
敗葉題詩
 
春溝紅葉
 
翠溝題葉
 
泛流紅冷
 
楓葉滿階紅萬片
 
宮溝流怨葉
 
紅葉波深
 
紅葉不來
 
流紅有恨
 
流紅字
 
題情腸斷紅
 
香溝詩葉
 
葉落香溝紅泛
 
斷紅流處暗題
 
紅葉不見詩
 
紅葉寫情辭
 
詩憑紅葉
 
葉間題字
 
一山紅葉供不盡相思句
 
御溝題紅
 
怨隨宮葉流


《云溪友議》卷下〈題紅怨〉
明皇代,以楊妃、虢國寵盛,宮娥皆頗衰悴,不備掖庭。常書落葉,隨御水而流云:「舊寵悲秋扇,新恩寄早春。聊題一片葉,將寄接流人?!诡?著作,聞而和之。既達宸聰,遣出禁?者不少?;蛴形迨怪栄?。和曰:「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贡R渥舍人應舉之歲,偶臨御溝,見一紅葉,命仆搴來。葉上乃有一絕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宮人,初下詔,許從百官司吏,獨不許貢舉人。渥后亦一任范陽,獲其退宮人,?紅葉而吁怨久之,曰:「當時偶題隨流,不謂郎君收藏巾篋?!跪炂鋾?,無不訝焉。詩曰:「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慇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span>
《清瑣高議》卷五〈流紅記〉
唐僖宗時,有儒士于佑晚步于禁衢間。于時萬物搖落,悲風秋,頹陽西傾,羈懷增感。視御溝浮葉,續(xù)續(xù)而下。佑臨流浣手,久之,有一脫葉差大于他葉,遠視之若有墨跡載于其上,浮紅泛泛,遠意面面。佑取而視之,其上詩曰:「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褂拥弥钣跁?,終日詠味,喜其句意新美,然莫知何人作而書于葉也。因念御溝水出于禁掖,此必宮中美人所作也。佑但寶之,以為念耳。矣時時對好事者說之。佑自此思念,精神俱耗。一日,友人見之曰:「子何清削如此?必有故,為我言之?!褂釉唬骸肝覕?shù)月來,眠食俱廢?!挂蛞约t葉句言之。友人大笑曰:「子何愚汝是也!彼書者無意于子,子偶得之,何置念如此。子雖思愛之勤,帝禁深宮,子雖有羽翼,莫敢往。子之愚又可笑也。」佑曰:「天雖高而聽卑,人茍有志,天必從人愿耳。我聞牛仙客遇無雙之事,卒得古生之奇計,但患無志耳,事固未可知也?!褂咏K不廢思慮,復題二句,書于紅葉上曰:「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置御溝上流水中俾其流入宮中,人為笑之,亦為好事者稱道。有贈之詩者曰:」君恩不禁東流水,流出宮情是此溝。佑后累舉不捷,跡頗羈倦,乃依河中貴人韓泳門館,得錢帛稍稍自給,亦無意進取。久之,韓泳召佑謂之曰:「帝禁宮人三千馀得罪,使各適人,有韓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宮,今出禁庭來我舍。子今未娶,年又愈壯,困苦一身,無所成就,孤生獨處,我甚憐汝。今韓夫人篋中不下千緡本,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麗,吾言之使聘子,何如?」佑避席伏地曰:「窮困書生,寄食門下,晝飽夜溫,受賜甚久,恨無一長,不能圖報。早暮愧懼,莫知所為,安敢復望如此!」泳乃令人通媒妁,助佑進羔雁,盡六禮之數(shù),交二姓之歡。佑就吉之夕,樂甚。明日,見韓氏裝橐甚厚,姿色絕艷,佑本不敢有此望,自以為誤入仙源,神魂飛越也。既而,韓氏于佑之書笥中見紅葉,大驚曰:「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佑以實告。韓氏復曰:「務于水中復得紅葉,不知何人所作也?」乃開笥取之,乃佑所題之詩,相對驚嘆,感泣久之,曰:「事豈偶然哉!莫非前定也?!鬼n氏曰:「吾得葉之初,嘗有詩,今尚藏笥中。取以示佑。詩云:「獨步天溝岸,臨流得葉時。此情誰會得?腸斷一聯(lián)詩?!孤務吣粐@異驚駭。一日,韓泳開宴召佑洎韓氏,泳曰:「子二人今日可謝媒人也?!鬼n氏笑答曰:「吾為佑之合為天力也?!褂驹唬骸负我匝灾??」韓氏索筆為詩曰:「一聯(lián)佳句題流水,十載幽思滿素懷;今日卻成鸞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褂驹唬骸肝峤裰煜率聼o偶然者也。 」僖宗之幸蜀,韓泳令佑將家僮百人前導,韓以宮人得以見帝,具言適佑事。帝曰:「吾亦微聞之?!拐儆?,笑曰:「卿乃朕門下舊客也?!褂臃匕葜x罪。帝還西都,以從駕得官,為深策軍虞侯。韓氏生五子三女,子以力學俱有官,女配名家。韓氏治家有法度,終身為命婦。宰相張浚作詩曰:「長安百萬戶,御水日東注。水上有紅葉,子獨得佳句。子復題脫葉,流入宮中去。深宮千萬人,葉歸韓氏處。出宮三千人,韓氏籍中數(shù)?;厥字x君恩,淚灑胭脂雨。寓居貴人家,方于子相遇。通媒六禮俱,百歲為夫婦。兒女滿眼前,青紫盈門戶。茲事自無古,可以傳千古?!?/span>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九十八〈文章一·盧渥〉~486~
中書舍人盧渥應舉之歲,偶臨御溝,見一紅葉,命仆搴來。葉上及有一絕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宮人,初下詔,許從百官司吏,獨不許貢舉人。渥后亦一任范陽,獨獲其退宮人,睹紅葉而吁怨久之,曰:「當時偶題隨流,不謂郎君收藏巾篋?!跪炂鋾E,無不訝焉。詩曰:「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span>
《太平廣記》卷一百九十八〈文章一·顧況〉~486~
唐顧況在洛,乘間與一二詩友游于苑中。流水上得大梧葉,上題詩曰:「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箾r明日于上游,亦題葉上,泛于波中。詩曰:「愁見鶯啼柳絮飛,上陽宮女斷腸時。君恩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寄與誰?!购笫这?,有客來苑中尋春,又于葉上得一詩,故以示況。詩曰:「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愁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風取次行?!?/span>
《元宮詞百章箋注》六十九~78~
案:紅葉,指韓翠蘋故事。《青瑣高議》記唐僖宗時,于祐于御溝拾一紅葉,上有詩云:「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沟v亦題詩云:「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置溝上流,為宮女韓翠蘋所拾。后帝放宮女,祐托韓詠門館,詠以韓氏同姓,遂作伐嫁妝。及成禮,各于笥中出紅葉相示,韓氏笑吟曰:「一聯(lián)佳句隨流水,十載幽思縈素懷,今日卻成鸞鳳侶,方知紅葉是良媒。」此類故事頗多,僅取其一,以注此詩。
《本事詩·情感》
顧況在洛,乘間與三詩友游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葉題詩上曰:「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箾r明日于上游,亦題葉上,放于波中。詩曰:「花落深宮鶯亦悲,上陽宮女斷腸時。帝城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后十馀日,有客來苑中尋春,又于葉上得詩,以示況。詩曰:「一葉題詩出禁城,誰人酬和獨含情?自嗟不及波中葉,蕩漾乘春取次行。」
《侍兒小名錄·鳳兒》
貞元中進士賈全虛者,黜于春官。春深,臨御溝而坐,忽見一花流至全虛之前,以后接之,香馥頗異。旁連數(shù)葉上,有詩一首,筆跡纖麗,言詞幽怨。詩曰:「一入深宮里,無由得見春。題詩花葉上,寄與接流人?!谷摰弥?,悲想其人,涕泗交墜,不能離溝上。街史頗疑其事,白金吾奏其實,德宗亦為感動,令中人細詢之,乃于翠筠宮奉恩院王才人養(yǎng)女鳳兒者。詰其由云:「初從母學《文選》、《初學記》及慕陳后主孔貴嬪為詩。幾日前,臨水折花,偶為〈宮思〉宮思。今敗露死無所逃?!沟伦跒橹異湃?,召全虛授金吾衛(wèi)兵曹,以鳳兒賜之,車載其院資,皆賜全虛焉。
典故 
握靈蛇
   
覓明珠
 
靈蛇吐
 
握蛇珠
 
報恩鰓
 
報恩蛇
  
抱靈蛇
   
靈蛇報
 
靈蛇滿袖
 
靈珠報
 
明珠吐著
   
報恩蛇珠
 
隋掌明月
 
隨侯蛇珠
 
隨掌夜光

相關人物
曹植


《搜神記》卷二十
隋縣溠水側,有斷蛇邱。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因號其處斷蛇邱。歲馀,蛇銜明珠以報之。珠盈徑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故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span>
《水經(jīng)注疏》卷三十一〈涢水〉~264~
《春秋·魯莊公四年》,楚武王伐隋。令尹?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軍臨于隋,謂此水也。水側有斷蛇丘,隋侯出而見大蛇中斷,因舉而藥之,故謂之斷蛇丘。后蛇銜明珠報德,世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
《昭明文選》卷四十二、三國魏·曹子建(植)《與楊德祖書》
「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獨步于漢南,孔璋鷹揚于河朔,偉長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璉發(fā)跡于此魏,足下高視于上京,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固?#183;李善注引《淮南子》曰:「隋侯之珠?!?/span>

例句

有聲真漢相,無颣勝隋珠。 劉禹錫 奉和吏部楊尚書太常李卿二相公策免后即事述懷贈答十韻

自握蛇珠辭白屋,欲憑雞卜謁金門。 劉禹錫 送周魯儒赴舉詩

自非隨氏掌,明月安能持。 孟郊 答友人

顧兔云初蔽,長蛇誰與勍。 孫緯 中秋夜思鄭延美有作

隋侯恩未報,猶有夜珠圓。 崔備 和武相公中秋錦樓玩月

今日傷蛇意,銜珠遂闕如。 張說 端午三殿侍宴應制探得魚字

唯于方寸內(nèi),暗貯報恩珠。 戎昱 上桂州李大夫

隨珠此去方酬德,趙璧當時誤指瑕。 方干 送鄭端公

苦搖求食尾,常曝報恩腮。 杜甫 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韻

寂寥相喣沫,浩蕩報恩珠。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

只同燕石能星隕,自得隋珠覺夜明。 杜甫 酬郭十五受判官

漢皇虛詔上,容有報恩珠。 沈佺期 移禁司刑

不是靈蛇吐,非緣合浦還。 獨孤綬 投珠于泉

不須泥沙底,辛苦覓明珠。 白居易 放魚

珠生驪龍頷,或生靈蛇口。何似雙瓊英,英英曜吾手。 皎然 答裴集陽伯明二賢各垂贈二十韻今以一章用酬兩作

山川去接漢江東,曾伴隋侯醉此中。 羅隱 商于驛樓東望有感

煩君更枉騷人句,白鳳靈蛇滿袖中。 羅隱 秋日汴河客舍酬友人

夜光失隋掌,驥騄伏鹽車。 錢起 送沈仲

不祈靈珠報,幸無嫌怨并。 韓愈 初南食貽元十八協(xié)律

典故  
墨子悲
 
泣素絲
  
墨子悲絲
  
絲色隨染異
 
素絲涕
 
素絲易變
 
墨翟泣髭
 
泣練絲
 
素絲堪悲

相關人物
墨子


《墨子》卷一〈所染〉~0~
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呂氏春秋》卷二〈仲春紀第二·四曰當染〉~95~
墨子見染素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以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而以為五色矣?!还嗜静豢刹簧饕?。
《淮南子》卷十七〈說林訓〉
楊子見逵路而哭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見練絲而泣之,為其可以黃可以黑。舍之相合,猶金石之一調(diào),相去千歲,合一音也。鳥不干防者,雖近弗射;其當?shù)?,雖遠弗釋。酤酒而酸,買肉而臭,然酤酒買肉不離屠沽之家,故求物必于近之者。以詐應詐,以譎應譎,若披蓑而救火,毀瀆而止水,乃愈益多。西施、毛嬙,狀貌不可同,世稱其好,美鈞也。堯、舜、禹、湯,法籍殊類,得民心一也。圣人者,隨時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涔則具擢對,旱則修土龍。臨淄之女,織紈而思行者,為之悖戾。室有美貌,繒為之纂繹。徵羽之操,不入鄙人之耳;抮和切適,舉坐而善。

例句

素絲易染髭難染,墨翟當年合泣髭。 劉駕 白髭

主人雕盤盤素絲,寒女眷眷墨子悲。 司空曙 長林令衛(wèi)象餳絲結歌

顧己歡烏鳥,聞君泣素絲。 張九齡 酬宋使君見詒

典故 
因風去
 
舞臺風
 
舞罷隨風去

相關人物
劉驁(漢成帝)
 
趙飛燕


《太平廣記》卷二百三十六〈奢侈一·沙棠舟〉~80~
漢成帝常以三秋暇日,與飛燕游戲太液池。以沙棠為舟,貴其不沉也。以云母飾于鹢首,一名云舟。又刻大桐木為虬龍,雕飾如真象,以夾云舟而行,以紫文桂為柂枻。每觀云棹水,玩擷菱渠,則憂輕蕩以驚飛燕。命佽飛之士,乃以金鎖纜云舟,使佽飛于水底引之。值輕風時至,飛燕殆以風飄搖,隨風入水。帝以翠纓結飛燕之裾,游倦乃返。飛燕后漸見疏,常怨恚曰:「以妾微,何時復預纓裾之游,漾云舟于波上耶?!沟蹫橹畱撊弧=褚撼刂猩杏谐傻郾茱L臺、飛燕結裾處。
《拾遺記》卷六
帝常以三秋閑日,與飛燕戲于太液池……每輕風時至,飛燕殆欲隨風入水。帝以翠纓結飛燕之裙,游倦乃返。飛燕后漸見疏,常怨曰:「妾微賤,何復得預纓裙之游?」今太液池尚有避風臺,即飛燕結裙之處。

例句

向春羅袖薄,誰念舞臺風。 杜牧 寄遠

方知漢成帝,虛筑避風臺。 賈至 贈薛瑤英

典故
琴高鯉
    
赤鯉乘
  
跨赤鯉
 
琴高乘
 
琴高騎鯉
 
隨琴高
 
琴鯉
 
鞭錦鱗
 
琴高雙鯉
 
踏神鯉
 
琴高騎魚
 
涌琴高

相關人物
琴高


《搜神記》卷一
琴高,趙人也。能鼓琴。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浮游冀州、涿郡間二百馀年。后辭入涿水中,取龍子,與諸弟子期之。曰:「明日皆潔齋候?!褂谒栽O祠屋。果乘赤鯉魚出,來坐祠中。且有萬人觀之。留一月,乃復入水去。
《列仙傳》卷上〈琴高〉
琴高,趙人。以鼓琴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浮游冀州涿水中。取龍子與弟子期至日,皆潔齋候于水旁,設祀。果承赤鯉,來坐祠中,且有萬人觀之。留一月,復入水去。
《太平廣記》卷四〈神仙四·琴高〉~24~
琴高者,趙人也,以鼓琴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術,浮游冀州涿郡間,二百馀年。后辭入涿水中取龍子,與弟子期之曰:「皆潔齋,候于水旁,設祠屋?!构顺圊巵?,坐祠中,且(且原作旦,據(jù)明抄本改)有萬人觀之。留一月余,復入水去。

簡釋

乘鯉:指成仙升天。唐劉禹錫《浙西李大夫述夢四十韻并浙東元相公酬和斐然繼聲》:“羽化如乘鯉,樓居舊冠鱉?!?/p>


例句

愿得隨琴高,騎魚向云煙。 岑參 阻戎瀘間群盜

羽化思乘鯉,山漂欲抃鰲。 李群玉 洞庭風雨二首之二

走天呵白鹿,游水鞭錦鱗。 李賀 蘭香神女廟

他年控鯉升天去,廬岳逋民愿從行。 王貞白 送芮尊師

東游借得琴高鯉,騎人蓬萊清淺中。 陸龜蒙 高道士

輕如控鯉初離岸,遠似乘槎欲上天。 韋莊 和侯秀才同友生泛舟溪中相招之作

典故 
伯倫隨鍤

相關人物
劉伶(字伯倫)


《世說新語》上卷下《文學》
「劉伶著《酒德頌》,意氣所寄?!鼓铣?#183;劉孝標注引《名士傳》曰:「伶字伯倫,沛郡人。肆意放蕩,以宇宙為狹。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隨之,云:『死便掘地以埋?!煌聊拘魏?,遨游一世?!?/span>

例句

伯倫每置隨身鍤,元亮先為自祭文。莫道高風無繼者,一千年內(nèi)有崔君。 白居易 哭崔二十四常侍

邴原雖不無端醉,也愛臨風從鹿車。 鄭璧 和襲美索友人酒

典故  
死便埋
 
劉伶荷鍤
 
荷鍤埋
 
隨身鍤
 
一鍤隨
 
獨佩一壺
 
劉伶酒德
 
酒德
 
酒德頌
 
劉伶醒
 
先生枕曲
 
枕曲先生
 
埋身鍤
 
伯倫為醉伴
 
伯倫一鍤
 
短鍤相隨
 
片鍤任埋
 
飲許伯倫右
 
枕糟曲
 
荷鍤
 
劉生荷鍤
 
手鍤尚隋
 
一頌伯倫
 
以鍤自伴
 
醉后死便埋

相關人物
劉伶


《晉書》卷四十九〈劉伶列傳〉~375~
劉伶字伯倫,沛國人也。身長六尺,容貌甚陋。放情肆志,常以細宇宙齊萬物為心。澹默少言,不妄交游,與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攜手入林。初不以家產(chǎn)有無介意。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蛊溥z形骸如此。嘗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毀器,涕泣諫曰:「君酒太過,非攝生之道,必宜斷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當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從之。伶跪祝曰:「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兒之言,慎不可聽?!谷砸朴?,隗然復醉。嘗醉與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奮拳而往。伶徐曰:「雞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例句

念昔揮毫端,不獨觀酒德。 杜甫 殿中楊監(jiān)見示張旭草書圖

《漢語大詞典》:看竹
晉 王徽之 愛竹,曾過 吳中 ,見一士大夫家有好竹,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遂欲出門。主人令左右閉門不聽出,乃留坐,盡歡而去。事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簡傲。后因以“看竹”為名士不拘禮法的典故。 唐 王維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里訪呂逸人不遇》詩:“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宋 黃庭堅 《寄南陽謝外舅》詩:“看竹辟強宅,閲士 黃公 壚?!?/div>
《國語辭典》:此君  拼音:cǐ jūn
1.這個人。略含親敬的意思。
2.語出《晉書。卷八○。王羲之傳》:「嘗寄居空宅中,便令種竹?;騿柶涔?,徽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后用以竹的代稱。宋。蘇軾 于潛僧綠筠軒詩:「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魧Υ司源蠼?,世間那有揚州鶴?!?/div>
《漢語大詞典》:銀花火樹(銀花火樹)
比喻燦爛的焰火或燈火。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城北錄》:“銀花火樹,光焰競出。”《花月痕》第四回:“到了黃昏時候,城中銀花火樹,一色通明?!眳⒁姟?火樹銀花 ”。
《國語辭典》:火樹銀花(火樹銀花)  拼音:huǒ shù yín huā
形容燈火通明,燈光燦爛的景象。唐。蘇味道 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也作「火樹琪花」。
《國語辭典》:埋玉  拼音:mái yù
埋葬有才華的人或女子。《梁書。卷五○。陸云公傳》:「不謂華齡,方春掩質(zhì),埋玉之恨,撫事多情?!?/div>
《國語辭典》:三獻(三獻)  拼音:sān xiàn
古代舉行祭典時,初次獻酒為初獻,再次獻酒為亞獻,第三次獻酒為終獻,合稱為「三獻」?!独m(xù)漢書志。第二五。百官志二》:「光祿勛,卿一人,中二千石。……郊祀之事掌三獻。」《儒林外史》第四○回:「率領眾百姓,叫木耐在旁贊禮,升香、奠酒,三獻、八拜?!挂卜Q為「三享」。
《漢語大詞典》:三獻玉(三獻玉)
春秋 楚 人 卞和 得璞玉,獻之 厲王 ,王以為誑,刖其左足;復獻 武王 ,又刖其右足;后獻 文王 ,王理璞,果得玉,名之曰 和氏 璧。事見《韓非子·和氏》。后用為懷才難遇知音的典實。 唐 劉長卿 《落第贈楊侍御赴范陽》詩:“泣連三獻玉,瘡懼再傷弓?!?唐 賈島 《古意》詩:“眼中兩行淚,曾弔三獻玉。” 宋 曾鞏 《送程殿丞還朝》詩:“自重肯悲三獻玉,不欺常慎四知金。”
分類:卞和璞玉
《國語辭典》:刖足  拼音:yuè zú
一種古代的刑罰。砍掉犯人的腳。為肉刑之一?!度龂萘x》第九回:「倘得黥首刖足,使續(xù)成漢史,以贖其辜,邕之幸也。」
分類:斷足肉刑
《國語辭典》:卞和  拼音:biàn hé
人名。春秋楚人。于荊山得璞玉獻于楚王,兩次見疑,左右足遭刖,后楚王乃使玉人琢之,果得寶玉,遂命名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
《漢語大詞典》:卞泣
卞和 之泣。 卞和 得玉璞以獻 楚王 , 楚王 以為詐,砍其雙腳, 卞和 抱其璞哭于 楚山 之下,三日三夜。后指因蒙受冤屈或不遇知己而痛苦悲傷。 唐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審》詩:“濫竊商歌聽,時憂 卞 泣誅?!眳⒁姟?卞和 ”。
《國語辭典》:卞和  拼音:biàn hé
人名。春秋楚人。于荊山得璞玉獻于楚王,兩次見疑,左右足遭刖,后楚王乃使玉人琢之,果得寶玉,遂命名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
《漢語大詞典》:卞璞
指和氏璧。亦泛指美玉。 漢 焦贛 《易林·漸之萃》:“西行求玉,冀得卞璞?!?/div>
《國語辭典》: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春秋時楚人卞和自楚國山中得一玉璞,獻給楚厲王,經(jīng)玉工鑒定其為普通的石頭,厲王以卞和撒謊欺騙,乃刖其左腳。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獻,仍視為石頭,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荊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終得一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也稱為「和璧」。
《國語辭典》:完璧歸趙(完璧歸趙)  拼音:wán bì guī zhào
藺相如奉使秦國,交涉以和氏璧換取秦城時,識破秦國訛詐,巧妙的使璧安然回到趙國。典出《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后比喻物歸原主。明。汪廷訥《種玉記》第一五出:「再休思重會蘭房,那虜騎如云不可當。便得個完璧歸趙也?!挂沧鳌笟w趙」、「原璧歸趙」。
《漢語大詞典》:和玉
(1). 卞和 之玉。喻稀世之寶。后漢書·劉陶傳:“就使當今沙礫化為南金,瓦石變?yōu)?和 玉,使百姓渴無所飲,饑無所食……猶不能以保蕭墻之內(nèi)也?!?李賢 注:“ 和 玉, 卞和 之玉也?!?br />(2). 卞和 之玉。喻不為世重的賢才。 唐 張說 《岳州別姚司馬》詩:“ 和 玉悲無已, 長沙 宦不成。”參見“ 和氏璧 ”。
《國語辭典》: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春秋時楚人卞和自楚國山中得一玉璞,獻給楚厲王,經(jīng)玉工鑒定其為普通的石頭,厲王以卞和撒謊欺騙,乃刖其左腳。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獻,仍視為石頭,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荊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終得一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也稱為「和璧」。
《國語辭典》:和璧  拼音:hé bì
楚人卞和所得的璞玉。參見「和氏璧」條?!段倪x。曹丕。與鐘大理書》:「和璧入秦,相如抗節(jié)?!?/div>
分類:和璧
《國語辭典》: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春秋時楚人卞和自楚國山中得一玉璞,獻給楚厲王,經(jīng)玉工鑒定其為普通的石頭,厲王以卞和撒謊欺騙,乃刖其左腳。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獻,仍視為石頭,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荊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終得一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也稱為「和璧」。
《漢語大詞典》:完璞
完好的璞玉。比喻美好的操守。 唐 顧況 《送友失意南歸》詩:“衣?lián)] 京洛 塵,完璞伴歸人?!?清 羅有高 《鄧先生墓表》:“近百年來,高風寥邈矣,而先生獨奮發(fā)於陳編蠹簡之中,成之以勇邁不回之氣,佐之以堅苦廉毅之操,內(nèi)外完璞,挺為偉人。”
《漢語大詞典》:懷玉(懷玉)
(1).謂懷抱仁德。老子:“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南朝 梁 蕭統(tǒng) 《〈陶淵明集〉序》:“或懷玉而謁帝,或披裘而負薪?!?唐 駱賓王 《鏤雞子》詩:“誰知懷玉者,含響未吟晨?!?br />(2).猶懷璧。 明 李東陽 《邯鄲賈》詩:“ 長安 寳氣橫九州,賈兒身貴封為侯;匹夫懷玉尚不可,何怪貪兒死奇貨?!眳⒁姟?懷璧 ”。
分類:懷抱仁德
《漢語大詞典》:懷璧(懷璧)
左傳·桓公十年:“ 周 諺有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杜預 注:“人利其璧,以璧為罪?!币蛞浴皯谚怠北扔鞫嘭斦械溁驊巡旁饧?。三國志·魏志·華歆傳:“本無拒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單車遠行,將以懷璧為罪,愿賓客為之計?!?唐 李華 《詠史詩》之四:“得罪因懷璧,防身輒控弦?!?清 姚鼐 《錢舜舉〈蕭翼賺蘭亭圖〉》詩:“語卿且勿諫,懷璧不可居。”
分類:招禍懷才
《漢語大詞典》:抱玉
(1).見“ 抱璞 ”。
(2).謂懷抱德才,深藏不露。語本老子:“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懷玉。” 三國 魏 嵇康 《古意》詩:“安得反初服,抱玉寶六奇?!?南朝 梁 鐘嶸 詩品總論:“抱玉者聯(lián)肩,握珠者踵武?!?/div>
《國語辭典》:抱璞  拼音:bào pú
1.相傳戰(zhàn)國楚人卞和獻玉璞于楚厲王,因玉工視以為石而非玉,故王以為和欺己,乃斷其左足。楚武王時,和再獻之,又以為石,乃斷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玉,是為和氏之璧。見《韓非子。和氏》。后比喻懷才不遇?!稌x書。卷七○。應詹傳》:「而泓抱璞荊山,未剖和璧。若蒙銓召,付以列曹,必能協(xié)隆鼎味,緝熙庶績者也?!?br />2.戰(zhàn)國齊宣王欲任用顏斶,顏斶辭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挂姟稇?zhàn)國策。齊策四》。后比喻保持本有質(zhì)樸淡泊的天性,不受爵祿誘惑。漢。蔡邕釋誨〉:「仆不能參跡于若人,故抱璞而優(yōu)游?!?/div>
《國語辭典》:抱璞  拼音:bào pú
1.相傳戰(zhàn)國楚人卞和獻玉璞于楚厲王,因玉工視以為石而非玉,故王以為和欺己,乃斷其左足。楚武王時,和再獻之,又以為石,乃斷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玉,是為和氏之璧。見《韓非子。和氏》。后比喻懷才不遇?!稌x書。卷七○。應詹傳》:「而泓抱璞荊山,未剖和璧。若蒙銓召,付以列曹,必能協(xié)隆鼎味,緝熙庶績者也?!?br />2.戰(zhàn)國齊宣王欲任用顏斶,顏斶辭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太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挂姟稇?zhàn)國策。齊策四》。后比喻保持本有質(zhì)樸淡泊的天性,不受爵祿誘惑。漢。蔡邕釋誨〉:「仆不能參跡于若人,故抱璞而優(yōu)游?!?/div>
《漢語大詞典》:楚卞
指 春秋 時 楚 人 卞和 。 唐 呂溫 《古興》詩:“ 越歐 百鍊時, 楚 卞 三泣地。二寳無人識,千齡皆棄置?!眳⒁姟?楚玉 ”。
分類:卞和
《漢語大詞典》:楚玉
指 楚國 寶玉 和氏 璧。亦用以比喻才能、才華。 明 葉憲祖 《鸞鎞記·摧落》:“姓字難教題甲榜,聲名甚日滿皇都?空懷 楚 玉,浪泣鮫珠?!?/div>
《漢語大詞典》:楚璞
指 楚 人 卞和 獻給 楚王 的玉璞。比喻珍品或英才。 宋 梅堯臣 《度支蘇才翁挽詞》詩之二:“盛世雖多士,唯公與眾殊。高才飛健鶻,逸句吐明珠。未入 周 官采,爭持 楚 璞模?!?明 高啟 《感舊酬宋軍咨見寄》詩:“知音竟為誰,四海嗟惸惸。 齊 竽不解奏, 楚 璞何由呈?” 章炳麟 《西歸留別中東諸君子》詩:“球府集蒼蠅,一滴緇 楚 璞。”
《漢語大詞典》:楚璧
即 和氏 璧。 明 何景明 《贈張合之秀才》詩之二:“ 卞生 懷 楚 璧, 郭隗 待 燕 金?!眳⒁姟?和氏璧 ”。
分類:和氏
《國語辭典》:和氏璧  拼音:hé shì bì
春秋時楚人卞和自楚國山中得一玉璞,獻給楚厲王,經(jīng)玉工鑒定其為普通的石頭,厲王以卞和撒謊欺騙,乃刖其左腳。后武王即位,卞和再獻,仍視為石頭,卞和又被刖去右足。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石至荊山下大哭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命玉工加以琢磨,終得一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也稱為「和璧」。
《漢語大詞典》:泣玉
《韓非子·和氏》:“ 楚 人 和氏 得玉璞 楚山 中,奉而獻之 厲王 , 厲王 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 和 為誑而刖其左足。及 厲王 薨, 武王 即位, 和 又奉其璞而獻之 武王 。 武王 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 和 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 薨, 文王 即位, 和 乃抱其璞而哭于 楚山 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焙笠浴捌瘛敝敢驊巡挪挥龆?唐 駱賓王 《疇昔篇》:“窮途行泣玉,憤路未藏金?!?宋 王禹偁 《商州進士張齊說將赴春闈》詩:“明年得意歸來日,不見麻衣泣玉斑。”
《漢語大詞典》:獻楚(獻楚)
指 春秋 時 卞和 向 楚王 獻璞玉反遭刑之事。比喻懷才不遇,投效無門。 唐 駱賓王 《在江南贈宋五之問》詩:“彈冠空被笑,獻 楚 自多傷?!?唐 元稹 《獻滎陽公主五十韻》:“會將連獻 楚 ,深恥謬游 燕 ?!眳⒁姟?獻玉 ”。
《漢語大詞典》:獻玉(獻玉)
春秋 時 楚 人 卞和 得寶玉,先后獻給 楚 厲王 、 武王 ,都被認為欺詐,被截去雙腳。到 楚文王 即位, 和 抱玉璞哭于 荊山 下, 楚王 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事見韓非子·和氏。后因以“獻玉”為典,謂向君主或朝廷獻才智。 唐 陸暢 《下第后病中》詩:“獻玉頻年命未通,窮秋成病悟真金。” 金 元好問 《寄答飛卿》詩:“古來獻玉猶難售,此日聞《韶》本不圖。”
《漢語大詞典》:獻玉(獻玉)
春秋 時 楚 人 卞和 得寶玉,先后獻給 楚 厲王 、 武王 ,都被認為欺詐,被截去雙腳。到 楚文王 即位, 和 抱玉璞哭于 荊山 下, 楚王 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事見韓非子·和氏。后因以“獻玉”為典,謂向君主或朝廷獻才智。 唐 陸暢 《下第后病中》詩:“獻玉頻年命未通,窮秋成病悟真金?!?金 元好問 《寄答飛卿》詩:“古來獻玉猶難售,此日聞《韶》本不圖。”
《漢語大詞典》:獻璞(獻璞)
猶獻玉。 唐 韋渠牟 《贈竇五判官》詩:“美玉自矜頻獻璞,真金難與細披沙?!?元 馬臻 《述懷五十韻》:“獻璞悲 和 泣,辭金憶 震 賢。” 明 李東陽 《青溪聞體齋古潭之說有詩見嘲次韻以解》:“登龍卻恨通家晚,獻璞翻為識者羞?!眳⒁姟?獻玉 ”、“ 獻楚 ”。
分類:獻玉
《漢語大詞典》:荊人
(1). 楚 人,南人。春秋·莊公二十三年:“公至自 齊 , 荊 人來聘?!?span id="p7rfauk" class="book">《韓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zhàn),大破 荊 。” 三國 魏 曹植 《魏德論》:“ 荊 人風靡, 交 益 景從?!?br />(2).對人稱己妻的謙詞。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局詐:“區(qū)區(qū)拙技,負此良琴,若得荊人一奏,當有一兩聲可聽者。”《顏氏家藏尺牘》卷二引 清 王士祜 書:“弟去歲以荊人抱病,屏跡半載?!?/div>
《漢語大詞典》:荊和
(1).指 春秋 時 楚 人 卞和 。 漢 劉向 《九嘆·惜賢》:“ 晉 申生 之離殃兮, 荊 和氏 之泣血?!?晉 葛洪 抱樸子·名實:“故瓊瑤俟 荊和 而顯連城之價,烏號須 逢門 而著陷堅之功。” 唐 黃滔 《以不貪為寶賦》:“縱饒 秦氏 ,當時曾欺 趙 地;爭奈 楚君 ,昔日薦刖 荊和 ?!?明 高叔嗣 《古歌》:“ 荊和 當路泣,良璞為誰明?”參見“ 卞和 ”。
(2).指和氏璧。《楚辭·劉向〈九嘆·怨思〉》:“筐澤瀉以豹鞹兮,破 荊和 以繼筑?!?王逸 注:“破 和氏 之璧以繼筑杵而舂,敗玉寶而失其好也。” 南朝 梁 范縝 《神滅論》:“玉異色而均美,是以 晉棘 、 荊和 ,等價連城?!?/div>
《國語辭典》:卞和  拼音:biàn hé
人名。春秋楚人。于荊山得璞玉獻于楚王,兩次見疑,左右足遭刖,后楚王乃使玉人琢之,果得寶玉,遂命名為「和氏璧」。見《韓非子。和氏》。
《漢語大詞典》:荊寶(荊寶)
即和氏璧。亦用以喻美好資質(zhì)。《文選·潘岳〈楊仲武誄〉》:“春蘭擢莖,方茂其華; 荊 寶挺璞,將剖於 和 。” 李善 注:“言德業(yè)之美類於蘭玉。” 南朝 宋 劉義恭 《游子移》詩:“ 三河 游蕩子,麗顏邁 荊 寶?!?清 林則徐 《杭嘉湖三郡觀風告示》:“爾諸生沐浴圣化,景行前修,諒當人握 隋 琛,家懷 荊 寶。”
《漢語大詞典》:荊玉
(1). 荊山 之玉。即和氏璧。 晉 盧諶 《覽古》詩:“連城既偽往, 荊 玉亦真還?!?明 何景明 《送石秀才下第還趙州》詩:“ 荊 玉已三獻, 冀 群當一空?!?br />(2).喻美質(zhì)賢才。藝文類聚卷四七引 晉 孫綽 《賀司空修(循)像贊》:“質(zhì)與 荊 玉參貞,鑒與南金等照。” 唐 權德輿 《過張監(jiān)閣老宅對酒奉酬見贈,其年停貢舉》詩:“ 荊 玉收難盡, 齊 竽喜暫閒。”
《國語辭典》:荊璞(荊璞)  拼音:jīng pú
楚國荊山的玉璞,即和氏璧。參見「荊山之玉」條?!段倪x。盧諶。贈劉琨詩》:「承侔卞和,質(zhì)非荊璞?!购笥靡员扔髻Y質(zhì)美好。也稱為「荊璧」、「荊玉」。
《漢語大詞典》:荊璧
即和氏璧。亦用以泛指美玉。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六》:“立 神明 通天 之臺,造甲乙之帳,絡以 隋 珠 荊 璧?!?南朝 宋 謝惠連 《鞠歌行》:“南荊璧,萬金貲, 卞和 不斲與石離。”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 荊 璧睨柱,受連城而見欺;載書橫階,捧珠盤而不定?!?/div>
《國語辭典》:黃庭換鵝(黃庭換鵝)  拼音:huáng tíng huàn é
晉朝書法家王羲之為道士寫《黃庭經(jīng)》(一說《道德經(jīng)》)換得群鵝。見《晉書。卷八○。王羲之傳》。后比喻以高才絕技換取心愛之物或贊揚書法高妙。
《漢語大詞典》:寫經(jīng)換鵝(寫經(jīng)換鵝)
晉書·王羲之傳:“ 山陰 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 羲之 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羣相贈耳?!?羲之 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后遂以為典實。按白孔六帖卷九五亦記此事,謂所寫為《黃庭經(jīng)》。
分類:典實
《漢語大詞典》:換群鵝(換羣鵝)
猶換鵝。
分類:換鵝
《漢語大詞典》:換鵝(換鵝)
晉 代書法家 王羲之 寫經(jīng)換鵝的典故。晉書·王羲之傳:“又 山陰 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 羲之 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羣相贈耳。’ 羲之 欣然寫畢,籠鵝而歸。”按,白孔六帖卷九五作“寫《黃庭經(jīng)》”。 宋 陳與義 《送張迪功赴南京掾》詩之二:“看客休題鳳,將書莫換鵝?!?/div>
《漢語大詞典》:換鵝經(jīng)(換鵝經(jīng))
《黃庭經(jīng)》,或謂道德經(jīng)。 王羲之 曾寫以換鵝,故稱。四朝聞見錄附錄載 元 仇遠 《題保母帖》詩:“大字無過《瘞鶴銘》,小字亦有換鵝經(jīng)。” 宋 蘇舜欽 《丹陽子高得逸少〈瘞鶴銘〉于焦山之下來求詩因作長句以寄》:“ 山陰 不見換鵝經(jīng), 京口 今存《瘞鶴銘》?!眳⒁姟?換鵝 ”。
《漢語大詞典》:換鵝(換鵝)
晉 代書法家 王羲之 寫經(jīng)換鵝的典故。晉書·王羲之傳:“又 山陰 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 羲之 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羣相贈耳?!?羲之 欣然寫畢,籠鵝而歸?!卑?,白孔六帖卷九五作“寫《黃庭經(jīng)》”。 宋 陳與義 《送張迪功赴南京掾》詩之二:“看客休題鳳,將書莫換鵝?!?/div>
《漢語大詞典》:籠鵝(籠鵝)
以籠置鵝。晉書·王羲之傳:“ 山陰 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 羲之 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羣相贈耳?!?羲之 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焙笠浴盎\鵝”指 王羲之 以字換鵝事。 唐 李白 《王右軍》詩:“ 右軍 本清真,瀟灑出風塵。 山陰 過羽客,愛此好鵝賓。掃素寫《道經(jīng)》,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
《漢語大詞典》:道士鵝(道士鵝)
《晉書·王羲之傳》載: 山陰 道士養(yǎng)好鵝, 羲之 因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群相贈。 羲之 欣然寫畢,籠鵝而歸。后因以為典實。 唐 孟浩然 《尋梅道士》詩:“ 彭澤 先生柳, 山陰 道士鵝。” 宋 黃庭堅 《自咸平至太康鞍馬間得十小詩寄懷晏叔原》:“詩入 雞林寺 ,書邀道士鵝。” 清 朱彝尊 《萬歲通天帖歌贈王舍人》:“試將射的仙人鶴,籠作 山陰 道士鵝?!?/div>
分類:山陰道士
《漢語大詞典》:鵝經(jīng)(鵝經(jīng))
(1).指 王羲之 為換鵝所寫的道德經(jīng)。 宋 蘇軾 《聞錢道士與越守穆父飲酒送二壺》詩:“一紙鵝經(jīng) 逸少 醉,他年《鵬賦》 謫仙 狂?!眳⒁姟?鵝羣 ”。
(2).《黃庭經(jīng)》的別稱。 元 盧大雅 《舟中寄張外史》詩:“輸與仙都老居士,一簾山雨聽《鵝經(jīng)》?!?/div>
分類:王羲之
《漢語大詞典》:鵝群(鵝羣)
(1).成群的鵝。特指 晉 王羲之 書道德經(jīng)所換之群鵝。典出晉書·王羲之傳:“又 山陰 有一道士,養(yǎng)好鵝, 羲之 往觀焉,意甚悅,固求市之。道士云:‘為寫道德經(jīng),當舉羣相贈耳?!?羲之 欣然寫畢,籠鵝而歸,甚以為樂?!?唐 劉長卿 《過包尊師山院》詩:“《道經(jīng)》終為寫,不慮惜鵝羣。” 唐 陸龜蒙 《又次前韻酬廣文》:“玄堪教鳳集,書好換鵝羣?!?br />(2).即鵝群帖。 明虞堪《贈倪云鎮(zhèn)》詩:“尚想君家清閟閣,臨池誰見搨《鵝羣》?!?清 查慎行 《送陳子文出守石阡》詩之五:“碑版光傳照裔文,臨池妙手繼《鵝羣》?!眳⒁姟?鵝羣帖 ”。
《國語辭典》:鵝群帖(鵝群帖)  拼音:é qún tiè
行草尺牘,為王獻之所書,收入宋《淳化閣帖》中。墨跡已佚,后傳有宋米芾臨本。
《國語辭典》:海鷗(海鷗)  拼音:hǎi ōu
動物名。一種海鳥。鳥綱鷸形目鷗科。嘴尖朝下彎曲,捕食魚類,常飛翔于海上,群棲于靠近陸地的島嶼。
《漢語大詞典》:狎鷗(狎鷗)
列子·黃帝:“海上之人有好漚鳥者,每旦之海上,從漚鳥游,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聞漚鳥皆從汝游,汝取來,吾玩之?!魅罩I?,漚鳥舞而不下也。”漚,同“ 鷗 ”。后以“狎鷗”指隱逸。 南朝 梁 任昉 《別蕭咨議》詩:“儻有 關 外驛,聊訪狎鷗渚。” 明 李贄 《客吟》之二:“正是狎鷗老,又作塞上翁。”參見“ 鷗鷺忘機 ”。
分類:隱逸
《國語辭典》:鷗鷺忘機(鷗鷺忘機)  拼音:ōu lù wáng jī
隱者恬淡自適,不存機心忘身物外。參見「鷗鳥忘機」條。宋。陸游 烏夜啼。世事從來慣見詞:「鏡湖西畔秋千頃,鷗鷺共忘機?!?/div>
《國語辭典》:白鷗(白鷗)  拼音:bái ōu
動物名。鳥綱鷗科。喙纖細,濃紅色。頭黑褐色,眼周圍有一白圈。全身大部分的羽毛均為白色,故稱為「白鷗」。
《漢語大詞典》:盟鷗(盟鷗)
(1).謂與鷗鳥訂盟同住水鄉(xiāng)。喻退隱。 宋 陸游 《雨夜懷唐安》詩:“小閣簾櫳頻夢蝶,平湖煙水已盟鷗?!?宋 戴復古 《子淵送牡丹》詩:“海上盟鷗客,人間失馬翁?!?元 吳鍈 逸句:“塞翁休問馬,海客自盟鷗。”
(2).指結為伴侶的鷗鳥。 明 徐復祚《投梭記·大會》:“美人何處狎盟鷗,江水湯湯如舊。”
《漢語大詞典》:鷗夢(鷗夢)
指隱逸的志趣。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一四:“男兒解讀 韓愈 詩,女兒好讀 姜夔 詞;一家倘許圓鷗夢,晝課男兒夜女兒。” 清 王鵬運 《水調(diào)歌頭·淮安舟中》詞:“試看滄波冷,鷗夢不能驚?!?/div>
分類:隱逸志趣
《國語辭典》:鷗盟(鷗盟)  拼音:ōu méng
形容隱居江湖的人,與鷗鳥為伴侶,如有盟約。宋。陳造〈次丁嘉會韻〉二首之二:「百年袞袞須今日,歲晚鷗盟要重尋?!?/div>
分類:鷗鳥隱退
《國語辭典》:鷗鳥忘機(鷗鳥忘機)  拼音:ōu niǎo wáng jī
人沒有心機,連鷗鳥也能和他親近。見《列子。黃帝》。后以鷗鳥忘機指隱者恬淡自適,不存機心忘身物外。唐。李商隱〈贈田叟〉詩:「鷗鳥忘機翻浹洽,交親得路昧平生?!挂沧鳌跟t鷺忘機」。
《漢語大詞典》:鷗鷺盟(鷗鷺盟)
猶鷗盟。 元 黃庚 《漁隱為周仲明賦》:“不羨漁蝦利,惟尋鷗鷺盟?!?清 黃遵憲 《游豐湖》詩:“下與鷗鷺盟,上告云天知?!?/div>
《國語辭典》:寄書郵(寄書郵)  拼音:jì shū yóu
郵,古代傳遞文書的驛站。寄書郵指傳遞書信的人。《聊齋志異。卷二。巧娘》:「問:『郎何之?』答云:『為人作寄書郵?!弧?/div>
《漢語大詞典》:致書郵(致書郵)
送信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殷洪喬 作 豫章 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既至 石頭 ,悉擲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喬 不能作致書郵。’”
分類:送信信人
《漢語大詞典》:題紅葉(題紅葉)
即紅葉題詩傳情的故事。歷來記載頗多,如:(1) 唐宣宗 時中書舍人 盧渥 ,“偶臨御溝,見一紅葉”,葉上題詩云:“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事見 唐 范攄 云溪友議卷十。 盧渥 , 魯迅 《唐宋傳奇集·稗邊小綴》作 韓渥 。(2) 唐玄宗 時 顧況 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葉”,上有題詩云:“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與有情人?!?況 亦于葉上題詩與之反覆唱和。事見 唐 孟棨 本事詩·情感。(3) 唐德宗 時進士 賈全虛 于御溝見一花流至,旁連數(shù)葉,上有 王才人 養(yǎng)女 鳳兒 題詩,“筆蹟纖麗,言詞幽怨”,詩云:“一入深宮里,無由得見春。題詩花葉上,寄與接流人?!?全虛 見詩,為之流淚。 德宗 聞此事,因以 鳳兒 賜 全虛 。事見 宋 王铚 《補侍兒小名錄·鳳兒》。(4) 唐僖宗 時儒士 于祐 與宮人 韓氏 紅葉唱酬,后遂結為夫婦。事見 宋 劉斧 《青瑣高議》卷五載 張實 《流紅記》。(5) 唐僖宗 時進士 李茵 嘗游苑中,于御溝得宮娥 云方子 紅葉題詩。后 茵 與宮娥同行詣 蜀 ,被內(nèi)官 田大夫 拆散,“宮娥與 李 情愛至深,至前驛,自縊而死。”事見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九。后以“題紅葉”為吟詠情思、閨怨或良緣巧合之典。 宋 侯寘 《滿江紅》詞:“謾彩牋、牙管倚西窗,題紅葉?!币嗍∽鳌?題紅 ”、“ 題葉 ”。 宋 范成大 《南柯子》詞:“緘素雙魚遠,題紅片葉秋?!?宋 李演 《南鄉(xiāng)子·夜宴燕子樓》詞:“待覓瓊觚藏綵信,流春。不似題紅易得沉。”《剪燈馀話·田洙遇薛濤聯(lián)句記》:“何處空題葉,誰家謾結褵。”
《國語辭典》:紅葉題詩(紅葉題詩)  拼音:hóng yè tí shī
唐德宗時,奉恩院王才人養(yǎng)女鳳兒,曾以紅葉題詩,置御溝中流出,為進士賈全虛所得。后全虛懷戀其人以至泣下,帝聞此事,終將鳳兒賜給全虛。見宋。王铚《補侍兒小名錄》。一說為唐宣宗時,舍人盧渥自御溝中拾得紅葉,上題絕句一首,乃收藏于箱底。后宣宗遣放宮女嫁人,盧渥前往擇配,事后始知妻子恰為題葉之人。見唐。范攄《云溪友議》卷一○。又一說為僖宗時,宮女韓氏以紅葉題詩自御溝流出,為于祐所得,祐再題一詩,投放御溝上流,韓氏得之亦收藏著。后來帝放宮女三千人,于祐娶得韓氏,成親后,各取紅葉相示。見宋。劉斧《青瑣高議。流紅記》。另一說則作僖宗時,李茵妻韓氏。見五代。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九。后比喻姻緣巧合。也作「紅葉之題」、「御溝題葉」、「御溝流葉」。
《漢語大詞典》:報恩珠(報恩珠)
(1).藝文類聚卷八四引 辛 氏《三秦記》:“ 昆明池 昔有人釣魚,綸絶而去,遂通夢於 漢武帝 ,求去鉤。 帝 明日戲於池,見大魚銜索, 帝 曰:‘豈夢所見耶?’取而放之。間三日,池邊得明珠一雙, 帝 曰:‘豈非魚之報耶!’”后用為報恩之典,稱“報恩珠”。 唐 沈佺期 《移禁司刑》詩:“ 漢皇 虛沼上,容有報恩珠?!?br />(2).即隋珠。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三折:“您吻兒鼓,爪兒露,這是蛇啣徑寸的報恩珠,俺怎對付?”參見“ 報珠 ”。
分類:報恩為報
《漢語大詞典》:報珠(報珠)
相傳 隋侯 見大蛇傷斷,為敷藥救治,后蛇銜明月珠相報。見《淮南子·覽冥訓》 高誘 注。后用為報恩之典。 唐 杜甫 《寄韋有夏郎中》詩:“飲子頻通汗,懷君想報珠?!?/div>
《漢語大詞典》:漢東珠(漢東珠)
即 隋 珠。 清 顧炎武 《松江別諸友人》詩:“欲將方寸報,惟有 漢 東珠?!?/div>
《漢語大詞典》:蛇珠
亦作“虵珠”。
(1).珍珠。比喻卓越的才華。語出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德祖書》:“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 荊山 之玉。” 唐 劉禹錫 《送周魯儒赴舉詩》:“自握蛇珠辭白屋,欲憑雞卜謁金門?!?唐 黃滔 《祭崔補闕文》:“矧其岳岳之曰男子,鏘鏘之號 魯 儒,識通龜策,握耀蛇珠。” 黃瀾 《送李生孟夐留學美利堅》詩:“入握蛇珠欣滿把,起看鷗鳥若為情?!?br />(2).蛇吐之珠。謂賤物。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凡珠有龍珠,龍所吐者;虵珠,虵所吐者。 南海 俗諺云:虵珠千枚,不及玫瑰。言虵珠賤也。玫瑰亦美珠也?!?宋 錢易 南部新書己:“西市胡人貴蚌珠而賤虵珠,虵珠者,虵所吐爾,唯胡人辨之?!?/div>
《漢語大詞典》:銜珠(銜珠)
(1).相傳曾有鶴為獵人所射, 噲參 醫(yī)其瘡,愈而放之,后鶴夜到門外, 參 執(zhí)燭視之,見鶴雌雄至,各銜明珠以報 參 。又, 隋侯 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歲馀,蛇銜明珠以報。事見《淮南子·覽冥訓》 漢 高誘 注、 晉 干寶 搜神記卷二十。詩文中常用為報恩之典。 漢 焦贛 《易林·謙之泰》:“白鶴銜珠,夜寳反明。懷我德音,身受光勞。”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賦》:“靈蛇銜珠以酬德,慈烏反哺以報親。” 唐 張說 《和朱使欣》詩之一:“空傳人贈劍,不見虎銜珠。”
(2).初學記卷二七引 晉 王嘉 拾遺記:“ 黃帝 之子名 青陽 ,是曰 少昊 ,一名 摯 ,有白云之瑞,號為 白帝 。有鳳銜明珠致於庭, 少昊 乃拾珠懷之,使照服於天下?!焙笥枚髻p之典。 唐 李嶠 《沙吒忠義等官爵制》:“宜膺剖珪之錫,兼峻銜珠之寵?!?/div>
《漢語大詞典》:長蛇(長蛇)
(1).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蛇名。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 大咸之山 無草木……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晉 郭璞 《山海經(jīng)圖贊·長蛇》:“長蛇百尋,厥鬣如彘。飛羣走類,靡不吞噬。”
(2).泛指大蛇。 唐 韓愈 《詠雪贈張籍》:“岸類長蛇攪,陵猶巨象豗。”
(3).喻指貪殘兇暴者。 南朝 齊 謝朓 《和王著作〈八公山〉》:“長虵固能翦,奔鯨自此曝。” 唐 獨孤及 《奉和李大夫同呂評事太行苦熱行兼寄院中諸公》:“長蛇稽天討,上將方北伐?!眳⒁姟?封豕長蛇 ”。
(4).古雜戲的一種。魏書·樂志五:“六年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伎,造五兵、角觝、麒麟、鳳皇、仙人、長蛇……以備百戲?!?br />(5).指 長江 。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諸王自述》:“夫 長江 者,古號為長蛇, 湖北 為頭, 安省 為中,而 江 南為尾?!?/div>
《國語辭典》:封豕長蛇(封豕長蛇)  拼音:fēng shǐ cháng shé
比喻貪暴的人?!蹲髠?。定公四年》:「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埂逗鬂h書。卷五六。張皓傳》:「翼贊日月,而專為封豕長蛇,肆其貪叨?!挂沧鳌阜庳g修蛇」。
分類:長蛇貪暴
《國語辭典》:隋珠  拼音:suí zhū
比喻珍貴的寶物。參見「隋侯之珠」條。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高陽王寺》:「僮仆六千,姬女五百,隋珠照日,羅衣從風,自漢、晉以來,諸王豪侈,未之有也?!?/div>
《國語辭典》:隨侯之珠(隨侯之珠)  拼音:suí hóu zhī zhū
古代傳說中的大明珠。比喻珍貴的物品。參見「隋侯之珠」條。《莊子。讓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埂妒酚?。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雖出隨侯之珠、夜光之璧,猶結怨而不見聽?!?/div>
分類:寶珠
《漢語大詞典》:隨珠(隨珠)
見“ 隨侯之珠 ”。
《國語辭典》:隨侯之珠(隨侯之珠)  拼音:suí hóu zhī zhū
古代傳說中的大明珠。比喻珍貴的物品。參見「隋侯之珠」條?!肚f子。讓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傳》:「雖出隨侯之珠、夜光之璧,猶結怨而不見聽?!?/div>
分類:寶珠
《漢語大詞典》:靈蛇(靈蛇)
(1).神異的蛇,有靈應的蛇。楚辭·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漢 王逸 注:“山海經(jīng)云:南方有靈蛇,吞象,三年然后出其骨。” 晉 干寶 搜神記卷三:“法由斬祀殺靈蛇,非己之咎先人瑕。” 劉師培 文說·宗騷篇:“赤豹文貍備其用,靈蛇玉虺記其奇?!?br />(2).指傳說中銜珠報答 隋侯 的蛇。 南朝 梁 沈約 《梁鞞舞歌·明之君四》:“靈蛇及瑞羽,分素復銜丹。” 唐 薛能 《懷汾上舊居》詩:“投暗作珠何所用,被人專擬害靈蛇?!?唐 皎然 《答裴集陽伯明》詩:“珠生驪龍頷,或生靈蛇口?!眳⒁姟?靈蛇珠 ”。
(3).指靈蛇之珠。珍奇的寶物。比喻胸中藏有錦繡文才的人。 唐 王勃 《上武侍極啟》:“龍文已遠,輕圖剸兕之功;魚目濫持,自擬靈虵之色?!?br />(4).比喻美好的文才或文章。晉書·文苑傳序:“ 西都 賈 馬 耀靈蛇於掌握; 東漢 班 張 ,發(fā)雕龍於綈槧?!?唐 虞世南 《門有車馬客》詩:“高談辯飛兔,摛藻握靈蛇?!?明徐復祚《投梭記·應聘》:“他只為胸藏嘯虎,手握靈蛇,豈肯老死田間牖?!?br />(5).敬稱婦女所懷之胎。 宋 晁補之 《鷓鴣天·杜四侍郎郡君十二姑生日》詞:“吉夢靈蛇朱夏宜,佳辰阿母會 瑤池 ?!眳⒁姟?珠胎 ”。
(6).古代婦女的一種發(fā)式。 清 陳維嵩 《海棠春·閨詞再和阮亭韻》詞:“粧成誰見靈蛇樣,分咐與百花閒賞?!?清 葉舒崇 《浣溪沙·孤山別墅有感》詞:“生小畫眉分細繭,近來綰髻學靈蛇?!眳⒁姟?靈蛇髻 ”。
《漢語大詞典》:靈蛇珠(靈蛇珠)
相傳 春秋 時 隋侯 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使人以藥傅之,蛇乃能走。歲馀,蛇銜明珠以報之,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事見 晉 干寶 搜神記卷二十。后以“靈蛇珠”喻綿繡文才。 三國 魏 曹植 《與楊祖德書》:“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 荊山 之玉?!?清 黃宗羲 《壽李杲堂五十序》:“而當日所為之文章,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抱 荊山 之玉者,竟不異蟲讙鳥聒,過耳已泯?!?/div>
《國語辭典》:珠胎  拼音:zhū tāi
蚌中尚未剖取的珠?!稘h書。卷八七。揚雄傳上》:「方椎夜光之流離,剖明月之珠胎?!固?。張說〈盧巴驛聞張御史張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贈之〉詩:「合浦識珠胎,白發(fā)因愁改?!购蟊扔鲖D人懷孕。如:「珠胎暗結」。
《國語辭典》:靈蛇髻(靈蛇髻)  拼音:líng shé jì
一種古代婦女的發(fā)式。相傳為魏文帝皇后甄氏所創(chuàng)。其梳法是將頭發(fā)挽起,束為一股或雙股,再盤成如靈蛇般蟠曲扭轉(zhuǎn)的發(fā)髻。如東晉顧愷之所繪〈洛神賦〉圖中的洛神,即梳此發(fā)髻。
《漢語大詞典》:悲素絲(悲素絲)
見“ 悲染絲 ”。
《漢語大詞典》:悲染絲(悲染絲)
墨子·所染:“ 子墨子 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故染不可不慎也!’”后以“悲染絲”為易受習俗影響以及由此而發(fā)感嘆的典故。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二三:“ 楊朱 泣岐路, 墨子 悲染絲?!币嘧鳌?悲素絲 ”、“ 悲絲染 ”。 唐 李白 《古風》之五九:“惻惻泣路岐,哀哀悲素絲。” 清 丘逢甲 《孟徵以粵秀山無咎室詩見示次韻》之二:“百年人事悲絲染,四海風塵把劍看?!币嗍∽鳌?悲絲 ”。 唐 羅隱 《讒書·屏賦》:“ 阮 何情而泣路, 墨 何事而悲絲。” 清 無名氏 《萬金記·頑?!?/span>:“天末徒號鴟,可憐泣路悲絲,忠肝義膽,至今寢食常思?!?/div>
《漢語大詞典》:悲絲(悲絲)
(1).悲哀的弦樂聲。 唐 杜甫 《促織》詩:“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唐 溫庭筠 《蔣侯神歌》:“巫娥傳意託悲絲,鐸語瑯瑯理雙鬢?!?br />(2).見“ 悲染絲 ”。
《漢語大詞典》:悲染絲(悲染絲)
墨子·所染:“ 子墨子 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故染不可不慎也!’”后以“悲染絲”為易受習俗影響以及由此而發(fā)感嘆的典故。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二三:“ 楊朱 泣岐路, 墨子 悲染絲?!币嘧鳌?悲素絲 ”、“ 悲絲染 ”。 唐 李白 《古風》之五九:“惻惻泣路岐,哀哀悲素絲?!?清 丘逢甲 《孟徵以粵秀山無咎室詩見示次韻》之二:“百年人事悲絲染,四海風塵把劍看?!币嗍∽鳌?悲絲 ”。 唐 羅隱 《讒書·屏賦》:“ 阮 何情而泣路, 墨 何事而悲絲?!?清 無名氏 《萬金記·頑?!?/span>:“天末徒號鴟,可憐泣路悲絲,忠肝義膽,至今寢食常思?!?/div>
《漢語大詞典》:悲絲染(悲絲染)
見“ 悲染絲 ”。
《漢語大詞典》:悲染絲(悲染絲)
墨子·所染:“ 子墨子 言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故染不可不慎也!’”后以“悲染絲”為易受習俗影響以及由此而發(fā)感嘆的典故。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二三:“ 楊朱 泣岐路, 墨子 悲染絲?!币嘧鳌?悲素絲 ”、“ 悲絲染 ”。 唐 李白 《古風》之五九:“惻惻泣路岐,哀哀悲素絲?!?清 丘逢甲 《孟徵以粵秀山無咎室詩見示次韻》之二:“百年人事悲絲染,四海風塵把劍看。”亦省作“ 悲絲 ”。 唐 羅隱 《讒書·屏賦》:“ 阮 何情而泣路, 墨 何事而悲絲?!?清 無名氏 《萬金記·頑?!?/span>:“天末徒號鴟,可憐泣路悲絲,忠肝義膽,至今寢食常思?!?/div>
《國語辭典》:素絲變(素絲變)  拼音:sù sī biàn
白絲可染成彩色絲。參見「墨子悲素絲」條。后以素絲變比喻人往往受到世俗環(huán)境的影響,而迷失本心本性,不可自拔。唐。駱賓王〈帝京篇〉:「黃金銷鑠素絲變,一貴一賤交情見?!?/div>
《國語辭典》:避風臺(避風臺)  拼音:bì fēng tái
相傳趙飛燕身輕不勝風,漢成帝乃筑造七寶避風臺以安之。見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上。
《漢語大詞典》:乘鯉(乘鯉)
漢 劉向 列仙傳·琴高:“ 琴高 , 趙 人,能鼓琴,為 宋康王 舍人。行 涓 彭 之術,浮游 冀州 涿郡 間二百餘年,后入 涿水 取龍子,與諸弟子期:某日當返。諸弟子日齋潔,待于水傍,設祠。 高 果乘鯉而來,觀者萬餘人,留一月,復入水去。”一本作“乘赤鯉”。另有 子英 乘赤鯉升天為神仙的傳說,見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后因以“乘鯉”比喻登仙。 南朝 宋 鮑照 《代白纻舞歌詞》之四:“池中赤鯉庖所捐, 琴高 乘去騰上天?!?唐 劉禹錫 《浙西李大夫述夢四十韻斐然繼聲》:“羽化如乘鯉,樓居舊冠鼇?!?/div>
《漢語大詞典》:控鯉(控鯉)
傳說 戰(zhàn)國 時 趙 人 琴高 ,入 涿水 取龍子,與諸弟子相約,當于某日返。至期果乘赤鯉而出。見 漢 劉向 列仙傳·琴高。后因以“控鯉”指得道成仙。 唐 王貞白 《送芮尊師》詩:“他年控鯉昇天去, 廬岳 逋民愿從行?!?宋 蘇軾 《醴泉觀真靖崇敬大師真贊》:“眉間三出香而清,何必控鯉浮南溟。”
分類:琴高龍子
《漢語大詞典》:駕鯉(駕鯉)
亦作“ 騎赤鯉 ”。 南朝 梁 江淹 《采菱》詩:“乘黿非逐俗,駕鯉乃懷仙?!?/div>
《漢語大詞典》:騎赤鯉(騎赤鯉)
典出 漢 劉向 列仙傳·琴高:“ 琴高 者, 趙 人也。以鼓琴為 宋康王 舍人,行 涓 彭 之術,浮游 冀州 涿郡 之間二百餘年。后辭入 涿水 中取龍子,與諸弟子期曰:‘皆潔齎待于水傍,設祠?!顺圊巵恚鲎糁?,且有萬人觀之,留一月餘,復入水去。”后因以“騎赤鯉”為詠仙術的典故。 宋 王安石 《小姑》詩:“初學水仙騎赤鯉,竟尋山鬼從文貍?!?元 薩都剌 《題李遵道畫竹木圖》詩:“應逐錦袍弄明月,倒騎赤鯉對吹笙。” 清 袁枚 《題蔣元葵進士藏書樓》詩:“我不愿騎赤鯉登天門,但愿化作白蟫游此處?!币嘧鳌?騎魚 ”。 唐 岑參 《阻戎瀘間群盜》:“愿得隨 琴高 ,騎魚向云煙?!?/div>
分類:仙術
《國語辭典》:鹿車(鹿車)  拼音:lù jū
1.鹿拉的車?!赌鲜?。卷七九。夷貊傳下。東夷傳》:「有馬車、牛車、鹿車。國人養(yǎng)鹿如中國畜牛,以乳為酪?!?br />2.比喻空間狹小的車?!逗鬂h書。卷二六。趙憙傳》:「載以鹿車,身自推之?!?/div>
《漢語大詞典》:醉侯
對好酒善飲者的美稱。 唐 皮日休 《夏景沖淡偶然作》詩之二:“他年謁帝言何事,請贈 劉伶 作醉侯?!?宋 陸游 《百歲》詩:“莫悲晚節(jié)功名誤,即死猶堪贈醉侯?!?清 曹溶 《沁園春·節(jié)飲效稼軒體》詞:“老子如今,絶交書就,封爵何勞署醉侯。”
分類:好酒
《漢語大詞典》:醉鄉(xiāng)侯(醉鄉(xiāng)侯)
戲稱嗜酒者。 宋 蘇軾 《喬將行烹鵝鹿出刀劍以飲客以詩戲之》:“便可先呼報恩子,不妨仍帶醉鄉(xiāng)侯?!?王十朋 集注:“ 唐 人詩:若使 劉伶 為酒帝,亦須封我醉鄉(xiāng)侯。”
分類:戲稱嗜酒